[ hòu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444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492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398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后姓主要源自:姬姓。
后氏大體有兩個來源:
出自姬姓,是由以地為氏的“郈氏”簡化而來。據《世本》和《潛夫論》兩本書的記載,西周時魯國十二任君主魯孝公的八世孫成叔(一說是孝公之子公子鞏時就已受封),受封于郈邑,其后代便以邑為氏,稱“郈氏”,后來又去邑旁(阝)即為“后氏”。
戰國時齊國有任太史名叫敫,他的女兒為齊襄王的王后,因此被襄王賜為“后氏”。
后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八位門閥。后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遠古時候的著名的東夷部族首領也稱太昊,太昊有個孫子叫後照,後照的后代形成了後姓。當代簡寫成后字,但在百家姓中,後、后是兩種姓,有不同的起源,后姓的淵源在于遠古部落首領共工,共工的兒子叫句龍,官職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龍的子孫取后土官的后字作為姓。而現代人後姓的人,往往簡寫成后姓,不管怎么說,這兩種姓都有榮耀而悠久的淵源。后氏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的后姓名人,幾乎全是山東人: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后處,是齊人;漢時傳詩、禮之學,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后蒼,為山東郯城人。和不少的姓氏一樣,后姓雖未發展成一個繁盛家族,但經過無數代的播遷和繁衍,其子孫早已遍布天下。如明宣宗宣德年間鎮守岷州二十余年,號令嚴明,番夷畏服的名將后能,便是當時的岷州亦即如今的甘肅岷縣人。今四川省儀隴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湖南省寧鄉縣,安徽省宣城縣等地,均有后氏人家。在文字應用上,“后”字和“後”字在很多地方可以互通,因此,“后”氏與“後”氏的界限越來越小,今天有一些“后”姓者,可能有些是“後”氏訛傳而得的。現代“後”字多簡為“后”字,但後氏與后氏,在百家姓的歷史發展中,卻各有不同的淵源。但在今天都簡寫成后姓,不分彼此。
洮州和岷州分別于1379年和1378年從河州衛中分出設衛。洮岷地區的藏族土司中著名的有洮州的昝氏、卓尼的楊氏,岷州的趙氏、虎氏、后氏等。尤其以后氏為主。根據《岷州志》記載:古岷州地區的后氏分兩大支,一支在今天的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縣城及禾馱、中寨等鄉鎮,總人口大約6萬人左右。根據新華社記者后志良調查,甘肅岷州地區后氏另一支分布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盛產當歸的柏林鄉上巴都村、柏林口村及石達灘村,總人口大約1200人左右,民族成份主要是藏族。村民主要從事當歸藥材種植、牦牛、綿羊養殖等。岷州后氏的始祖名后朵兒只班,他在洪武二年時歸附了明朝,委任為宣武將軍,洪武十年受封為岷州衛土司。后土司的家族或屬民中在明代還出過受封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喜等高僧。班丹扎喜生于1377年,十五歲時出家為僧,二十八歲時到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職。
今北京市,山東省的單縣,四川省的儀隴縣、巴中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縣,湖南省的寧鄉縣、長沙市、常德市,安徽省的宣州區、蕪湖市、無為縣、涇縣、全椒縣、淮南市,云南省的紅河州個舊市、思茅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江寧區、南京市溧水區、揚州市興化市,河南省的濮陽縣、信陽市商城縣,湖北省的隨州市、武漢市,甘肅省的蘭州市等地,均有后氏族人分布。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裕政堂:明時陜西市政司參議后敏,放寬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東海堂:以望立堂。
一、后hòu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度,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風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自三代以來,祀為社神,子孫以‘后’為氏。”
2、其注引《潛夫論》云:“魯之公族有后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與‘郈’、‘厚’均通。”望出東海。
二、后(後)hòu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上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孫後照之后。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
2、《姓氏詞典》注引《新纂氏族箋釋》云:“系出太史氏,齊太史殷之女為襄王后,后族賜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后姓起源:
1、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為黃帝時后土(官名,古時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來,祀為社神(土地神),子孫以后以為氏,見《風俗通》。
2、春秋時魯孝公子之子公子鞏封于郈(故治在今山東東平東),其后以邑為氏,后又去邑為后氏。
3、春秋時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見《路史》。
4、清時甘肅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處,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東海。
變化:與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儀隴、寧夏固原、湖南寧鄉、安徽宣城、臺灣臺北、嘉義、桃園、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傳為太皞之孫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見《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贊,五代時后漢兗州瑕邱人,任飛龍使。後敏,明時太平府人,永樂進士,累官陜西布政司參議。
郡望:瑕邱,東海。
后姓古代名人
后稷后稷是中國古代周族的始祖。傳說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時曾被遺棄,故名棄。在堯、舜時代(公元前21世紀以前)為農官,封地于邰,號后稷,別姓姬氏。據說他善于種植多種糧食作物,教民耕種。后來周族奉他為始祖,并認為他是最早種稷和麥的人。傳說中的堯、舜時代,農業還很原始,后稷對當時農業(種植業)的發展做出過貢獻,因而許多古籍如《詩經·生民》、《尚書·舜典》及《史記·周本記》等都歌頌和記述了他的功績。所以后來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時設置的農官,就稱為后稷。
后羿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于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于游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后來被親信“寒浞”所殺。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后處春秋末期,姓后,名處,字子里,齊(今山東省)人,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潛心傳播儒學。唐開元年間封“營丘伯”,宋又加封“膠東侯”。
后勝戰國末年,后勝任齊王建的宰相,秦知道后勝貪財,便派人送重金給他。后勝的賓客、仆從也經常收受秦國的金錢。于是他們共同力勸齊王不要出兵援助其他諸侯國,致使秦得以將其他諸侯國各個擊破。
后朵兒只班藏族,波忒國(古指西藏自治區)三疊人。西北著名土司——岷州后土司家族土司制的奠基人。
后安藏族,后朵兒只班之子,二十六年(1393年),掌本衛,事征交河,陣亡。
后法王明朝(1377年),藏族,又名后班丹扎釋,十五歲時出家為僧,屬岷州地區家世顯赫的后土司家族之人,在西藏、安多藏區享有盛譽,深受信教群眾愛戴。二十八歲時到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職。1457年明代宗景泰八年、明英宗天順元年圓寂,享年80歲。
后能藏族,后安之子,其父陣亡,由襲職指揮同知,升指揮使。宣德三年(1428年),征松潘羌夸有功,升陜西都指揮僉事。正統元年(1436年),奉勅鎮守岷州。
后良儒藏族,后光基之子,本衛指揮同知,掌衛印,光基子,嘉靖二年(1523年)襲任。
后永亨藏族,后良儒之子,岷庠增廣生員,萬暦二十一年(1593年)承襲任。
后顯明朝,藏族,甘肅岷州人士(今天的甘肅岷縣一帶)。根據專家考證,明朝初年多次奉命入藏與烏思藏各地方首領聯系的明朝著名的使者后顯即是出身于岷州后土司家族。后顯在永樂時任朝廷的宦官,與三寶太監鄭和一樣,是永樂皇帝所親信的重要官員。他在年老告退回鄉時,明朝還派了兩個漢官護送,在他的故鄉岷州興建了圓成寺。
后敏明朝,文士,永樂年間舉為進士,官職唯陜西布政使司參議。他為人忠厚和氣,性情恬淡自如,而于政事勤力親為,很負責任。
后禮、后祺清朝,兩位畫家,他們都是無為地方人,可以想見當時無為的後姓家庭,崇尚儒雅,喜好書畫。
后泰藏族,后能之子,襲指揮使職。成化五年(1469年),征羌叛有功,升陜西都指揮僉事,勅守備岷州。
后成功藏族,后安之孫,與后泰同輩。
后光基藏族,后安第四代孫,尋奉勅,鎮守本衛臨洮地方,后勅命討賊陣亡。
君王后戰國,為戰國時齊襄王王后,齊王建之母。她本姓后,因不能稱為“后后”,故改稱“君王后”。
后勝戰國,田齊的外戚大臣,官居相國,多受秦國金錢,教齊王建不脩攻戰之備,不助韓、趙、魏、楚、燕五國攻秦,秦遂滅五國。前221年,秦兵滅齊,統一六國。
后蒼漢朝,學者,為漢宣帝時博士。
后胤唐朝,官員,曾任金紫光祿大夫。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裕政堂:明時陜西市政司參議后敏,放寬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東海堂:以望立堂。
一、后hòu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度,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風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自三代以來,祀為社神,子孫以‘后’為氏。”
2、其注引《潛夫論》云:“魯之公族有后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與‘郈’、‘厚’均通。”望出東海。
二、后(後)hòu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上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孫後照之后。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
2、《姓氏詞典》注引《新纂氏族箋釋》云:“系出太史氏,齊太史殷之女為襄王后,后族賜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后姓起源:
1、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為黃帝時后土(官名,古時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來,祀為社神(土地神),子孫以后以為氏,見《風俗通》。
2、春秋時魯孝公子之子公子鞏封于郈(故治在今山東東平東),其后以邑為氏,后又去邑為后氏。
3、春秋時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見《路史》。
4、清時甘肅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處,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東海。
變化:與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儀隴、寧夏固原、湖南寧鄉、安徽宣城、臺灣臺北、嘉義、桃園、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傳為太皞之孫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見《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贊,五代時后漢兗州瑕邱人,任飛龍使。後敏,明時太平府人,永樂進士,累官陜西布政司參議。
郡望:瑕邱,東海。
一、后hòu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度,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風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自三代以來,祀為社神,子孫以‘后’為氏。”
2、其注引《潛夫論》云:“魯之公族有后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與‘郈’、‘厚’均通。”望出東海。
二、后(後)hòu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上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孫後照之后。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
2、《姓氏詞典》注引《新纂氏族箋釋》云:“系出太史氏,齊太史殷之女為襄王后,后族賜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后姓起源:
1、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為黃帝時后土(官名,古時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來,祀為社神(土地神),子孫以后以為氏,見《風俗通》。
2、春秋時魯孝公子之子公子鞏封于郈(故治在今山東東平東),其后以邑為氏,后又去邑為后氏。
3、春秋時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見《路史》。
4、清時甘肅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處,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東海。
變化:與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儀隴、寧夏固原、湖南寧鄉、安徽宣城、臺灣臺北、嘉義、桃園、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傳為太皞之孫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見《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贊,五代時后漢兗州瑕邱人,任飛龍使。後敏,明時太平府人,永樂進士,累官陜西布政司參議。
郡望:瑕邱,東海。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裕政堂:明時陜西市政司參議后敏,放寬政策,采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東海堂:以望立堂。
一、后hòu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東之平度,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武昌,云南之河口等地有分布。漢族、彝族有此姓,《續通志·氏族略》收載,歸“上聲”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注引《風俗通》云:“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自三代以來,祀為社神,子孫以‘后’為氏。”
2、其注引《潛夫論》云:“魯之公族有后氏。”則此當系出姬姓。
3、又,“與‘郈’、‘厚’均通。”望出東海。
二、后(後)hòu
現行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鄭通志》、《續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歸“上聲”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太皞孫後照之后。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
2、《姓氏詞典》注引《新纂氏族箋釋》云:“系出太史氏,齊太史殷之女為襄王后,后族賜姓後氏。”
三、后
后姓分布:分布較廣,但人數不多。
后姓起源:
1、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為黃帝時后土(官名,古時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來,祀為社神(土地神),子孫以后以為氏,見《風俗通》。
2、春秋時魯孝公子之子公子鞏封于郈(故治在今山東東平東),其后以邑為氏,后又去邑為后氏。
3、春秋時楚公族之后有后氏,見《路史》。
4、清時甘肅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后姓名人:
后處,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弟子,字子里。
郡望:東海。
變化:與郈、厚均通。
四、后(後)
后姓分布:四川儀隴、寧夏固原、湖南寧鄉、安徽宣城、臺灣臺北、嘉義、桃園、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后姓起源:
1、相傳為太皞之孫後照之后。
2、本姓侯,后改姓後,見《元和姓纂》。
后姓名人:
後贊,五代時后漢兗州瑕邱人,任飛龍使。後敏,明時太平府人,永樂進士,累官陜西布政司參議。
郡望:瑕邱,東海。
[ 后 ]字的同音字 - [ hou ]
[ 后 ]的同部首字 - [ 口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