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
(1) (形聲。從口,朝聲。本義:嘲笑)
(2) 同本義
以至于雜以嘲戲。——曹丕《典論·論文》
(3) 又如:冷嘲熱諷;嘲問(帶諷刺地問);嘲戲(嘲弄嬉戲)
(4) 唱,按音律發聲
因使元翌等嘲,以酒為韻。——《北史·薛孝通傳》
(5) 又如:嘲歌(信口唱歌);嘲風弄月(吟詠清風)
(6) 另見
zhāo動詞
(1) 勾引
婦人在家,別無事干,一日三餐吃了飯,打扮光鮮,只在門前簾兒下站著,常把眉目嘲人,雙睛傳意。——《金瓶梅》
(2) 又如:嘲漢子的班頭(勾引男子的能手);嘲惹(挑逗;撩撥)
(3) 另見
嘲【丑集上】【口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2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陟交切,音?。《說文》謔也。《玉篇》言相調也。《前漢·揚雄傳》執蝘蜓而嘲黽龍。《說文》通作啁。《集韻》或作謿。
◎ 粵語:zaau1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匯] cau2 ceu2 zau1 [客英字典] sau3 zau1 [臺灣四縣腔] sau1 zau1 [梅縣腔] sau3 zau1 [寶安腔] zau1 sau2 cau2 [海陸豐腔] sau1 z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