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
(1) 鍮石,又簡(jiǎn)稱(chēng)“鍮” 。一種黃色有光澤的礦石,即黃銅礦或自然銅
鍮石似金而非金也。——唐· 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
(2) 又指人造鍮。即以爐甘石(菱鋅礦)與銅共煉而得的一種銅鋅合金
呂盧甘石煉銅成鍮。——《六書(shū)故》
鍮【戌集上】【金部】 康熙筆畫(huà):17畫(huà),部外筆畫(huà):9畫(huà)
《廣韻》託侯切《集韻》《韻會(huì)》他侯切,音偷。《玉篇》鍮石似金。《一統(tǒng)志》荅兒密,古之丹眉流國(guó),產(chǎn)鍮石。《格古要論》鍮石,自然銅之精也。今爐甘石煉成者,假鍮也。崔昉曰:銅一斤,爐甘石一斤,煉之成鍮石。眞鍮生波斯國(guó)者,如黃金燒之,赤色不黑。《本草綱目》水銀墮地,鍮石可引上。
又姓。《正字通》南涼臣鍮勿倫。《集韻》或作鋀。
【卷十四】【金部】
酒器也。從金,象器形。
,
或省金。大口切
()酒器也。未聞。或曰卽行葦之大斗。非是。毛傳大斗長(zhǎng)三尺。謂勺柄長(zhǎng)三尺也。從金
。象器形。大口切。四部。
◎ 客家話(huà):[臺(tái)灣四縣腔] teu1 [客英字典] teu1 [海陸豐腔] teu1 [梅縣腔] teu1
◎ 潮州話(huà):t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