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詞
(1) (形聲。從人,俞聲。本義:茍且;馬虎)
(2) 同本義
偷,茍且也。——《說文》
其下偷以幸。——《國語·晉語一》
安肆曰偷。——《禮記·表記》
存者且偷生。——唐· 杜甫《石壕吏》
偷性命于榛莽。——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諸司素偷惰。——清· 張廷玉《明史》
(3) 又如:偷的鑼兒敲不得(喻不能聲張);偷存(偷生;茍活);偷合(茍且迎合);偷弛(茍且松弛);偷免(茍免);偷快(茍求快樂);偷幸(茍且僥幸);偷茍(茍且)
(4) 淺薄;不厚道
則民不偷。——《論語·泰伯》
(5) 又如:偷俗(淺薄的人情風俗);偷風(淺薄的社會風氣);偷淺(淺薄)
動詞
(1) 輕視
子大叔、 子羽謂 子產曰:“ 韓子亦無幾術, 晉國亦未可以貳。 晉國、 韓子不可偷也。”——《左傳》
(2) 取
柳占三春色,鶯偷百鳥聲。——唐· 溫庭筠《太子西池》
(3) 竊取
偷,盜也。——《廣韻》
楚有善為偷者。——《淮南子·道應訓》
偷者,天下之盜也。
專操國柄以偷天下。——《后漢書·陳元傳》
(4) 又如:偷錢;偷東西;偷嘴;偷吃東西;從停車場偷了一輛車;從銀柜偷錢;偷了配方,并開始自己制造這種產品
(5) 偷情;私通 。如:偷香(謂女子愛悅男子或謂與婦女私通)
(6) 突然地或急速地抽出 。如:偷出右手來,就是一頓飽打
(7) 設法避免、不履行 。如:偷稅
(8) 抽出、擠出 。如:偷空兒;忙里偷閑
名詞
(1) 盜竊他人錢物的人
群偷驚走。——《晉書·王獻之傳》
(2) 又如:小偷
副詞
(1) 秘密,暗地里 。如:偷睛(偷偷地窺看);偷耳(形容暗中細聽);偷往;偷著來
(2) 出其不意 。如:偷營;偷襲
偷【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9畫
《廣韻》託侯切《集韻》《韻會》《正韻》他侯切,透平聲。《說文》茍且也。《左傳·昭十三年》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
又《禮·表記》安肆日偷。
又《爾雅·釋言》佻也。《廣韻》盜也。《管子·形勢解》偷得利,而後有害,偷得樂,而後有憂者,聖人不爲也。
又薄也。《左傳·襄三十一年》趙孟之語偷。
又葉容朱切,音余。《張衡·西京賦》敬愼威儀,示民不偷。我有嘉賔,其樂愉愉。聲敎布濩,盈溢天區。
媮【卷十二】【女部】
巧黠也。從女俞聲。託侯切
(媮)巧黠也。按偷盜字當作此媮。從女。俞聲。託侯切。四部。
◎ 粵語:tau1
◎ 客家話:[梅縣腔] teu1 [陸豐腔] teu1 [客語拼音字匯] teu1 [臺灣四縣腔] teu1 [客英字典] teu1 [海陸豐腔] teu1 [沙頭角腔] teu1 [寶安腔] tiu1 [東莞腔] teu1
◎ 潮州話:t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