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一碼53C9 - 46163
1.叉子,一端有兩個(gè)以上長齒,用以刺取物體的器具:魚~。鋼~。
2.用叉子刺取:~魚。
3.像叉的形狀。也指叉形符號:交~。打~號。
chà劈叉,兩腿分開成一字形落地,是戲曲、雜技、體操、武術(shù)等的一種動(dòng)作。
chǎ分開:~著腿。
chá堵住;卡住:路口~住了。
動(dòng)詞
(1) (指事。小篆為“又”(即手)上加一點(diǎn),指出叉手的動(dòng)向。本義:交錯(cuò),交叉)
(2) 手指相交錯(cuò)。也泛指一般的交錯(cuò)、交叉
叉,手指相錯(cuò)也。——《說文》。段注:“謂手指與物相錯(cuò)也。凡布指錯(cuò)物間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頭皆曰叉。”
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全唐詩話》
(3) 又如:叉手
(4) 刺;扎取 。如:叉了一槽干草;叉魚
名詞
(1) 古代的一種兵器,頭有分杈
紅漆了叉。——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xiāng)》
(2) 叉子
挺叉來往。——《文選 ·潘岳·西征賦》。注:“叉,取魚叉也。”
(3) 又如:魚叉;糞叉;叉竿(帶叉頭的竿)
(4) 兩短直線相交所成的圖形 。如:打個(gè)叉
(5) 另見
chà動(dòng)詞
(1) 擋住,卡住
那大師傅就叉著門,不叫我們走。——《兒女英雄傳》
(2) 另見
chǎ動(dòng)詞
(1) 分開,成叉形 。如:叉著腿站著;拇指和食指叉成個(gè)“八”字
(2) 另見
chá動(dòng)詞
(1) 用同“岔”。分岔 。如:劈叉;叉路(岔道);叉港(與大河相通的小河)
(2) 使前進(jìn)、談話的方向偏向另一邊 。如:急忙叉開說;路沒選中,一下叉到別地方去了
(3) 另見
叉【子集下】【又部】 康熙筆畫:3畫,部外筆畫:1畫
《唐韻》初牙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初加切,音差。《說文》手指相錯(cuò)。《玉篇》指相交也。《增韻》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詩》入郡腰常折,逢人手盡叉。
又《酉陽雜俎》蘇都識(shí)匿國有夜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唐書·酷吏傳》監(jiān)察御史李全交酷虐,號鬼面夜叉。
又《唐韻》楚佳切《集韻》初佳切《正韻》初皆切,音釵。義同。
又《正韻》婦人笄,同釵。
又《正韻》兩枝也。
叉【卷三】【又部】
手指相錯(cuò)也。從又,象叉之形。初牙切
(叉)手措相錯(cuò)也。謂手指與物相錯(cuò)也。凡布指錯(cuò)物閒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頭皆曰叉。是以首筓曰叉。今字作釵。魚部鰸下云。大如叉股。譙周異物志曰。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其緣中叉似瑇瑁。俗名曰靈叉。劉逵注蜀都賦、常璩述華陽國志、郭樸注爾雅皆用其語。緣中叉、謂緣可爲(wèi)釵也。今爾雅注譌作緣中文似瑇瑁、俗呼爲(wèi)靈龜。自賈公彥周禮疏所引巳然矣。從又一。此字今補(bǔ)。象指閒有物也。象叉之形。初牙切。古音在十六部。
◎ 粵語:caa1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匯] ca1 [陸豐腔] ca1 [梅縣腔] za5 ca1 [寶安腔] ca1 [客英字典] ca1 [臺(tái)灣四縣腔] ca1 [沙頭角腔] ca1 [海陸豐腔] ca1 [東莞腔] ca1
◎ 潮州話:cê1 ca1 (chhe t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