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昆蟲,與蝴蝶相似,體肥大,觸角細(xì)長如絲,翅面灰白,靜止時(shí),翅左右平放,常在夜間活動(dòng),有趨光性:蛾子。蛾眉。蛾揚(yáng)(眉揚(yáng),形容美人笑貌)。蛾綠。飛蛾撲火。
yǐ1. 古同“蟻”。
名詞
(1) (形聲。從蟲,我聲。本義:蛾子。昆蟲。形似蝴蝶,體軀一般粗大,四翅,靜止時(shí)平放體側(cè)。多在夜間飛行)
(2) 同本義
禽獸蟲蛾。——《列子·黃帝》
朱蛾其狀如蛾。——《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
(3) 又如:蛾羅(即蛾子);蛾蝶(指飛蛾);蛾眉(指飛蛾)
(4) 蛾眉的簡(jiǎn)稱
揚(yáng)蛾微眺。——魏· 曹丕《答繁欽書》
(5) 又如:蛾黃(淡黃色);蛾黛(女子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
(6) 形似蛾的某些高等菌類植物 。如:木耳,桑耳,亦稱為木蛾,桑蛾
(7) 另見
yǐ名詞
(1) 螞蟻。后作“蟻”
扶服蛾伏。——《文選·揚(yáng)雄》
蜂蛾微命,力何固?——《楚辭》
(2) 又如:蛾子(幼蟻);蛾附蜂屯(像螞蟻和蜜蜂一樣聚集);蛾封(螞蟻銜土于穴外堆成的小丘);蛾斗(螞蟻爭(zhēng)斗)
(3) 另見
蛾【申集中】【蟲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7畫
《唐韻》五何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牛何切,音莪。《玉篇》蠶蛾也。《韻會(huì)》蛾似黃蝶而小,其眉句曲如畫。《爾雅·釋蟲》蛾羅。《疏》此卽蠶蛹所變者也。《埤雅》繭生蛾,蛾生卵。《大戴禮》食桑者有絲而蛾。《前漢·文帝紀(jì)》建昭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羣飛蔽日。《師古註》蛾若今之蠶蛾類也。
又飛蛾。《古今注》飛蛾善拂燈。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又蛾眉。《詩·衞風(fēng)》螓首蛾眉。《前漢·揚(yáng)雄傳》知衆(zhòng)嫭之嫉妬兮,何必颺纍之蛾眉。《師古註》蛾眉,影若蠶蛾眉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註》見《姓苑》。晉大夫蛾析之後,魏平東將軍蛾靑。
又影蛾,池名。《三輔黃圖》影蛾池,武帝鑿池以玩月,使宮人乗舟弄月影。
又與俄同。《前漢·外戚傳》孝成班偼伃,帝卽位,選入後宮,始爲(wèi)小使,蛾而大幸。《師古註》蛾、俄古字通用。
又《廣韻》魚倚切,艤上聲。與蟻同。《禮·樂記》蛾子時(shí)述之。《註》蛾,蚍蜉也。《後漢·皇甫規(guī)傳》張角等皆著黃巾爲(wèi)標(biāo)幟,時(shí)人謂之黃巾,亦名爲(wèi)蛾賊。《註》卽蟻?zhàn)帧S髻\衆(zhòng)多,故以爲(wèi)名。
又人名。《左傳》蛾析。亦音魚綺切。《爾雅》作?。《集韻》本作。
蛾【卷十三】【蟲部】
羅也。從蟲我聲。五何切〖注〗臣鉉等案:《爾雅》:蛾羅,蠶蛾也。?部已有。或作?。此重出。
(蛾)羅也。蛾羅見釋蟲。許次於此。當(dāng)是螘一名蛾。古書說蛾?duì)?wèi)?者多矣。蛾是正字。蟻是或體。許意此蛾是螘。?部之?是蠶?。二字有別。郭注爾雅蛾羅爲(wèi)蠶?。非許意也。爾雅螘字本或作蛾。葢古因二字雙聲通用。要之本是一物。非叚借也。從蟲。我聲。五何切。十七部。今音則魚綺反。在十六部。
◎ 粵語:ngai5 ngo4
◎ 客家話:[臺(tái)灣四縣腔] ngo2 [寶安腔] ngo2 [海陸豐腔] ngo2 [客語拼音字匯] ngo2 [梅縣腔] ngo2 [客英字典] ngo2 [東莞腔] ngo2
◎ 潮州話:ng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