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
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
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月圓。唐代。杜甫。 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故園松桂發,萬里共清輝。
獨懸天空的一輪圓月,正對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滾滾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門之上閃動。
綿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動著金光,華麗的綺席被月光照射顯得更加老舊。
秋天的深夜里高懸著的一輪明月,照耀著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潔,群星稀廖。
想到遙遠的家鄉的松樹當茂,桂花正香,在這明凈的夜晚,唯愿同遠隔萬里天涯的親人們共同沐浴著這美好的月光之中。
①梁武帝詩:“慅慅孤月帷。”
②何遜詩:“寒江復寂寥。”庾肩吾詩:“高樓開夜扉。”
③《月賦》:“委照而吳業昌。”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④《六韜》:“紂時以綺為席。”鄒陽《酒賦》:“綃綺為席。”“綺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陶弘景詩:“空山霜滿高煙平。”"未缺“:指月圓。
⑥《淮南子》:“高懸大鏡。”《月賦》:“列宿掩縟,長河韜映。””列宿“:指眾星。
⑦何遜詩:“獨守故園秋。”《杜臆》:松桂發,猶言松菊猶存。張正見詩:“松桂此真風。”
⑧傅玄詩:“皎皎濯清輝。”《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結聯本之。”胡應麟曰:杜有太巧類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有太纖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蓮”。
參考資料:
1、(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 .杜詩詳注 :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7-6-1 .
全詩一直在寫月,角度不斷變化,意境開闊,但清冷寂廖,抒發了作者面對明月時孤獨和對遠方親人真切的思念。
首聯從天上月、江上波到門上月光的閃動,視角不斷轉換,寫出了一個活脫脫的生動傳神的月亮。
頷聯詩人從江樓上俯視長江上的月色,又從寫江上的月光轉到寫屋內的月光。
頸聯詩人的視線從室內轉到了室外,接著詩人又仰望星空。
尾聯詩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和親人,聯想到與他們遠隔萬里共沐月光。這是詩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長期滯留異鄉,久久難歸的無可奈何的告慰。
全詩意境宏大、清冷寂靜,從天上寫到地上,從江上寫到屋里,從眼前寫到山林,從身邊寫到萬里之外。但無論怎么寫月亮,寫月光,都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孤獨與寂寞的感覺,作者遠在他鄉,根本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借月亮遙遙地寄托一種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既然無法團聚,才會有萬里共清輝的愿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胭脂梅 其一。明代。龔敩。 不著京塵染素衣,賞心還自愛芳菲。晚來東閣無詩興,帶得紅妝馬上歸。
人月圓 即事。。林修竹。 池塘半畝新荷小,夢穩日方長。藤床竹枕,心平氣爽,初夏風光。青春何處,年華如逝,無限思量。寄懷只在,風花雪月,恕我清狂。
奉題對廬文集二首 其二。。陳永正。 雄奇清婉發英華,嶺表風流擅一家。詩壽千春文壽世,此生原不負名花。
訪顧朗生不遇。明代。皇甫汸。 為訪山居勝,門前一水分。寧知牽世網,未果謝人群。滿徑翳秋草,虛窗閒白云。非關乘雪興,了恨未逢君。
故人咫尺水東頭,我欲見之心悠悠。有足欲往不自由,形骸靜對鶯花留。
我思肥陵昔之游,云霧密鎖城上樓。把酒待月生海陬,月到行午醉未休。
城東行事去李簡夫甚邇可以卜見而俱有往返之禁因戲為歌馳寄。宋代。彭汝礪。 故人咫尺水東頭,我欲見之心悠悠。有足欲往不自由,形骸靜對鶯花留。我思肥陵昔之游,云霧密鎖城上樓。把酒待月生海陬,月到行午醉未休。濡須南池水中洲,脫帽散發尋漁舟。夕陽扶欄持釣鉤,白蘋風起寒颼飗。別來紛紛幾春秋,彼此待盡棲林丘。滴淚落水東爭流,肺肝雖大不容憂。殘息乃復如懸疣,得官相望真如囚。李夫子,借使復得把酒與子飲,其樂還如昔時不。我今鬢發已絲志已偷,力不能前鈍如牛。泡浪亦悟吾生浮,尚壯欲以華簪投。日月逐逐同傳郵,何用自與身為矛。我歌草草子須酬,欲讀子歌銷我愁。
四月初四日聞績溪凡十五都賊焚欲盡傍出焚歙縣之南鄉遂焚至昌化。元代。方回。 昔日初聞寇,諸人早出師。焚燒寧太廣,收剿已無遺。斧鉞何曾鈍,雷霆豈肯遲。遷延非決策,那得更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