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fēng)、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宋代。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fēng)、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懷、趣味全減,面對著送別酒,怯懼年華流變。何況屈指指計算中秋佳節(jié)將至,那一輪美好的圓月,偏不照人的團(tuán)圓。無情的流水全不管離人的眷戀,與西風(fēng)推波助瀾,只管將歸舟送歸。祝愿你在這晚秋的江面,能將莼菜羹、鱸魚膾品嘗,回家后懷兒女團(tuán)取在夜深的燈前。
趁旅途的征衫未換,正好去朝見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賢訪賢。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正留下來教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文件,還派遣籌劃邊防軍備。說都故友倘若問到我,只說我依然是愁腸滿腹借酒澆愁愁難遣。遙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見,我沉醉中聽到有誰奏響了空弦!
范倅:即范昂,滁州(今安徽滁縣)通判。倅,副職。
莼:指莼菜羹。
鱸:指鱸魚膾。
兒女:有二義,一指青年男女。一指兒子和女兒。此處當(dāng)指作者。
朝天:指朝見天子。
玉殿:皇宮寶殿。
夜半承明:漢有承明廬,為朝官值宿之處。源自李商隱《賈生》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視草:為皇帝起草制詔。
籌邊:籌劃邊防軍務(wù)。
殢酒:困酒。
參考資料:
1、李肇翔 .辛棄疾詞 :萬卷出版社 ,2009年 :第25頁 .
此詞作于乾道八年(1172)稼軒任滁州任上。范昂任滁州通判,是辛棄疾的副手,幫助處理政事。這年秋天,范昂任滿,稼軒作此詞為他送行。
參考資料:
1、李肇翔.辛棄疾詞:萬卷出版社,2009年:第25頁
稼軒詞多是感時撫事之作,并且詞情豪放。即或是送別詞,也多是慷慨悲吟,此詞即是如此。這首詞是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作者在滁州任上,為送他的同事范倅赴臨安而作。范倅,名昂。這次范昂被召回臨安,作者對他寄與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熱情地鼓勵他到前方去籌劃軍事,充分發(fā)揮他的才能。作者借送別的機(jī)會,傾吐自己滿腹的憂國深情,在激勵友人奮進(jìn)之時,又宣泄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慷慨悲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層見疊出。
上闋頭三句“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勢籠罩全篇。蘇軾有“對尊前,惜流年”的詞句(《江神子·冬景》),此處便化用了但感覺更深沉悲慨。詞人意有所郁結(jié),面對別酒隨事觸發(fā)。本意雖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來”兩字神貌可鑒。詞人作此詞時正值壯年,何以老邁自居,心情蕭索至此呢?詞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騎渡江”,率眾南歸后,正擬做一番扭轉(zhuǎn)乾坤的事業(yè),不料竟沉淪下僚,輾轉(zhuǎn)宦海。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他出任滁州知州,乃是大材小用,況且朝廷茍安,北伐無期,旌旗未展頭先白,怎能不“對別酒,怯流年呢?”“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作者身處政治逆境中,對于寒暑易節(jié),素魄盈虧,特別敏感,雙眼看友人高蹈離去,惜別而外,另有衷曲,于是浮想聯(lián)翩,情思奔涌。“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fēng)、只管送歸船。”“都不管”和“只管”道盡“水”與“西風(fēng)”的無情,一語雙關(guān)。既設(shè)想了友人別后歸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離任乃朝中局勢所致。以西風(fēng)喻惡勢力,在辛詞中不乏其例。如“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fēng)吹盡,了無塵跡。”(《滿江紅》)歸船何處去?聯(lián)想更深一層。“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筆鋒陡轉(zhuǎn),變剛為柔,一種渾厚超脫的意境悠然展現(xiàn)出來,前句用張翰的故事,后句用黃庭堅的詩意,使人讀之翕然而有“歸歟”之念。此二句當(dāng)是懸想范倅離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倫之樂。
下闋,轉(zhuǎn)到送別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由上闋末句初跌而出,格調(diào)轉(zhuǎn)亢,與上面“歸歟”之境構(gòu)成迥然不同的畫面。詞人有意用積極精神,昂揚(yáng)語調(diào),為友人入朝壯色。頭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勞忠奮,三句言朝廷求賢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興國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廬修改詔書,又奉命去籌劃邊事,極言恩遇之深。承明,廬名,是漢代朝官值宿(猶后代的值班)之地,詞里借指宮廷。這幾句寄托了詞人的理想,表明愿為光復(fù)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大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李白《永王東巡歌》)的氣概。下面再一轉(zhuǎn)折,將滔滔思潮訇然閘住。“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變奮激昂揚(yáng)為紆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仍然是借酒銷愁,為酒所困。長安,這里代指南宋都城臨安。“愁腸殢酒”乃化用唐未韓偓《有憶》詩“腸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擾之意。話語外表露出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悲憤。
前面幾經(jīng)翻跌,蓄意蓄勢,至結(jié)尾,突然振拔:“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詞人醉中張弓滿月,空弦虛射,卻驚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目斷”兩字極有神韻,其實是翻用《戰(zhàn)國策》“虛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著痕跡。一個壯懷激烈、無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過這兩句顯現(xiàn)出來,他的情懷只能在酒醉后發(fā)泄出來。正如清陳廷焯說:“稼軒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機(jī)會不來,……故詞極豪雄而意極悲郁。”(《白雨齋詞話》)
這首詞在藝術(shù)手法上的高明之處在于聯(lián)想與造境上。豐富的聯(lián)想與跌宕起伏的筆法相結(jié)合,使跳躍性的結(jié)構(gòu)顯得整齊嚴(yán)密。全詞的感情由聯(lián)想展開。“老來情味減”一句實寫,以下筆筆虛寫,以虛襯實。由“別酒”想到“西風(fēng)”,“歸船”;由“西風(fēng)”、“歸船”想到“江上”,燈前下邊轉(zhuǎn)到朝廷思賢,再轉(zhuǎn)到托愁腸殢酒,最后落到醉中發(fā)泄。由此及彼,由近及遠(yuǎn);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濤大起大落,通篇蘊(yùn)含著開闔頓挫、騰挪跌宕的氣勢,與詞人沉郁雄放的風(fēng)格相一致。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jì)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dāng)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養(yǎng)疾。宋代。釋文珦。 介特?zé)o門徒,室亦如垂罄。隤然類枯株,聊以養(yǎng)衰病。朝來啟籬戶,落葉滿苔徑。流光遽如斯,脆質(zhì)安能競。虛籟起高林,助我發(fā)長詠。
雪著溪山澹復(fù)濃,行舟疑在玉壺中。云藏半嶺深難見,冰塞長川邈未通。
賴有僧房容假榻,未應(yīng)塵跡嘆飄蓬。勞生夢幻成何事,萬古閑愁一笑空。
善權(quán)即事十首 其三。宋代。李綱。 雪著溪山澹復(fù)濃,行舟疑在玉壺中。云藏半嶺深難見,冰塞長川邈未通。賴有僧房容假榻,未應(yīng)塵跡嘆飄蓬。勞生夢幻成何事,萬古閑愁一笑空。
和閩帥。宋代。許應(yīng)龍。 龍飛天子攬英雄,舊德欣逢泰道通。丹詔果然頒北闕,彩舟行矣駕東風(fēng)。雨馀杉徑新添綠,暖入花妝旋姹紅。待得湖邊春色滿,我公已在鳳池中。新鑿南湖接海潮,油幢領(lǐng)客泛蘭橈。那知半夜雨聲急,卻放新晴物色饒。盡日登臨陪步武,高談灑落挹風(fēng)標(biāo)。陽春白雪真難和,泚筆惟書道路謠。
南轅雜詩一百八章 其四十三。清代。姚燮。 秦塵起關(guān)朔,西挾太行走。排風(fēng)入東界,齊魯遍蒼狗。高天掛木葉,白日墮星斗。奔車陷低穴,驚馬折其首。誰摶九州土,上與塞天口。不測誠難虞,在境已身受。但持艱險暫,自得順平久。廓清還太虛,渣滓復(fù)何有?
開河待閘苦熱。明代。陸深。 長江無六月,此語為誰傳。筠簟紗廚里,何人不可憐。我家本在三江上,竹樹成行更森爽。畫閣含風(fēng)蘸水開,仙槎到海隨潮長。波搖云夢通具區(qū),地接蓬萊與方丈。何似黃塵千尺高,脫巾群飲總稱豪。銀床玉井無由覓,赤腳層冰何處逃。徒聞東郡泉千派,不濟(jì)南湖水一篙。臨流欲渡還晞發(fā),待看西巖吐新月。萬貫誰纏鶴背輕,一蓬自笑鳩巢拙。人間合有清涼方,半捲湘簾坐超忽。君不見陶潛釀秫,兩疏賜金。罹此毒熱,聽我吳吟。
疫癘饑荒相繼作,鄉(xiāng)民千萬死無辜。浮尸暴骨處處有,束薪斗粟家家無。
只緣后政異前政,致得今吳非昔吳。寄語長民當(dāng)自責(zé),莫將天數(shù)厚相誣。
甲戌民風(fēng)近體寄葉給事八首 其一。唐代。龔詡。 疫癘饑荒相繼作,鄉(xiāng)民千萬死無辜。浮尸暴骨處處有,束薪斗粟家家無。只緣后政異前政,致得今吳非昔吳。寄語長民當(dāng)自責(zé),莫將天數(shù)厚相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