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唐代。劉長卿。 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你就要離開家鄉,奔赴萬里之外的軍營,通往金陵的驛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樣,漸漸地向西飄去。
長江兩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腳步,青青的綠草也在為你送行。
李判官:詩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職。
潤州:州名,在今江蘇鎮江市。
行營:主將出征駐扎之地。
事鼓鼙(pí):從事軍務。鼓鼙,軍用樂器。
金陵:一般指今江蘇省南京市,但唐代時把潤州也稱為金陵,這里即指潤州。
楚云西:古代楚國地方的西部,這里指送別的所在。
行客:過客;旅客。
草色青青:形容草長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參考資料:
1、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95頁
2、禾稼.《小兒唐詩三百首》: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頁
盛唐時期,詩人送朋友李判官到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去執行軍務活動,深厚的友情無以言表,于是詩人創作了這首詩為朋友送行。
參考資料:
1、劉克智.《新編唐詩300首賞讀》: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195頁
“萬里辭家事鼓鼙”是說李判官將要辭別家人與親朋好友,不遠萬里到潤州去從事軍務。詩人想要強調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遙遠;一是行人履行公務的特殊性,是要去執行軍務。這便暗含了詩人為他送行的原因和憂慮。因為古代交通工具極不發達,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無非是北人騎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別往往不是意味著“西出陽關無故人”,便是意味著“人生不相見,動輒參與商”了。更何況李判官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潤州去“事鼓鼙”。詩人一再說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遙遠,這里又進一步暗寓著詩人為行人命運未卜而深深憂慮。
“金陵驛路楚云西”就是從地理座標系上為我們標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詩里說金陵的驛路直通楚地之西。這里的金陵即潤州,因為按照唐代行政區域的劃分,潤州也屬于金陵的轄區。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點出了這次送別的時間是春天,另一方面詩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為什么不愿意挽留遠行客。
“草色青青送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意境,同時也是詩人與行者難舍難分的送行場面的真實寫照。兩位友人并駕驅馬,踏著河畔青草緩緩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傾注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憂慮與擔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馬蹄”的無情反襯出離別者內心的有情。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
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次韻梁粹秋日白牡丹。宋代。方岳。 自掩窗紗護夕陽,碧壺深貯溜晴光??稍姶舜猴L面,凈洗鉛華試曉霜。
舊館憶王抱節。金朝。李龏。 夜雨滄波上,寒塘草市中。鐘聞兩寺應,室掩一床空。買醉留僧燭,敲吟折水葒。沙邊鳴宿雁,亦似哭詩翁。
蝶戀花·將去揚州重至湖上作。。黃侃。 波上殘陽紅萬疊。小得勾留,不負清秋節。一紀重來情緒別。蘆花替我頭如雪。終古雷塘流未歇。杜牧三生,前事憑誰說。后日風帆天畔葉。夢魂應踏揚州月。
王逸塘五十生日。清代。鄭孝胥。 逸塘用世人,五十居閒地。豈無髀肉嘆,自詭時未至。時至當云何,奈此囊底智??叵译m不發,天下識猿臂。世途無萬全,欲取宜有棄。以我之下駟,當彼之上駟。一敗而兩勝,老算得深味。中年惜精爽,勿使疲人事。孫武誠難追,孰能比田忌?
題江海看云卷三首 其二。明代。陸深。 海上會看云,飄飄迥不群。扶桑紅日近,錦繡總成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