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馀。
漢祖謾夸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塞上曲二首。唐代。戴叔倫。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馀。漢祖謾夸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少有被同選的,多是選了第二首。至于為什么,不妨將這兩首統一說完后再做分析。(一)中提到了個婁敬。這婁敬是漢初時人。他最早一個勸說后來的高帝劉邦建都長安,占得地利之優,因此被賜以劉姓,且封為建信侯。后稱之為劉敬。漢初那個時候匈奴兵強,他曾提出和親之策,并遷徙原六國貴族后代及豪強大族十萬余人充實關中(今東西橫貫陜西、北經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區),以增實力。歷史對其當時的這個舉措是肯定的。但此詩對這個故事是持否定態度的。該詩先在上一聯贊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后是諷刺漢高祖劉邦詐夸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之公主嫁與匈奴王單于。搞清了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也就弄清了為何屢屢被漏選。原來人們對邊事的處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識,也天然的鄙視和親靖邊,似乎那是一種掉大價的舉動。(二)則較之(一)淺明了許多,只是里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候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返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總覺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也就沒啥費解的了。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后就是方才說過的那個典故---不回玉門關了,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我以為,戴詩同前人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于時代特征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
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讀莊七首 其六。。程千帆。 惠施過孟諸,莊周棄馀魚。濠梁雖共游,蹤跡亦略殊。窮達與貧富,夜旦相代居。爭關夢覺間,栩栩復蘧蘧。
春感。宋代。陳紀。 唾壺壯氣已休休,呼酒田翁與動酬。九十日春長是雨,三千丈發總緣愁。棱棱顏面塵埃滿,渺渺山河歲月遒。谷飲芝餐皆可飽,人生何必稻粱謀。
胡明府書來道舊花園之游憮然作歌。。李蓘。 謝混游西池,休文宿東園。我曾醉臥君園里,至今魂夢猶騰翻。當時春色初蓓蕾,況有千金麗人在。蕙蘭吐氣光繞身,一曲能令壯心改。池水漣漪鏡靚妝,鎏金寶鴨焚都梁。陶然不知其處所,但見娟娟花月來東墻。人生好會易暌闕,一別楊花幾經歇。美人眇眇春水長,萬里斜陽坐西沒。
君子有所思行。魏晉。陸機。 命駕登北山。延佇望城郭。廛里一何盛。街巷紛漠漠。甲第崇高闥。洞房結阿饋。曲池何湛湛。清川帶華薄。邃宇列綺窗。蘭室接羅幕。淑貌色斯升。哀音承顏作。人生誠行邁。容華隨年落。善哉膏粱士。營生奧且博。宴安消靈根。酖毒不可恪。無以肉食資。取笑葵與藿。
歸山寄賈石葵年丈四首 其四。明代。于慎行。 聞道君王憶月卿,徵書蚤晚到山城??芍蛞箹|風起,碧玉峰頭鶴夢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