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說行邁,倚劍別交親。
幕府為才子,將軍作主人。
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
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送董判官。唐代。高適。 逢君說行邁,倚劍別交親。幕府為才子,將軍作主人。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聽說你要出門遠行,仗劍辭別朋友親人。
幕府之中堪為才子,將軍作主任用賢能。
邊關一帶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風沙陣陣。
安邊良策應當貢獻,男兒報國莫惜生命。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跡不詳。
行邁:遠行。
倚(yǐ)劍:仗劍。
交親:交結很深的親友。
幕(mù)府:軍隊出征施用帳幕,故將軍的府署稱為幕府。
將軍:指董判官的上級將領。
長策:好計策。
莫顧身:不顧惜自身。
此首贈別詩,不寫惜別之情,多激勵慰勉之詞,是天寶十一載(752),高適在長安所作。
參考資料:
1、孫欽善.高適岑參詩選:1985年08月第1版,人民文學出版社:59
送友人赴邊,這是高適邊塞詩中常見題材。這篇作品以極樸素的語言、極深厚的情誼,慰勉友人莫辭旅途艱辛,施展才略,立功邊關。
詩的首聯點出友人即將遠行。“倚劍”二字是關鍵字眼,它不僅使“行邁”、“別交情”既悲且壯,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從戎,交待了友人行邁辭親的原因是御邊。“行邁”,已可見旅途遙遠;辭親,更不免心中眷戀,然而用“倚劍”二字,不僅點出此行為投身戎旅,而且使辭親遠行帶上慷慨之氣。
次聯寫友人赴邊作判官,供職幕府,將軍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這兩句承接首聯,預言友人此次赴邊,可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將的賞識,而得真誠接待。如詩人在《別馮判官》一詩中所寫道的:“才子方為客,將軍正渴賢,遙知幕府下,書記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賢之將軍,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將軍幕府。詩人在預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羨慕之情。這是詩人對友人赴邊后的設想,也是對董判官的贊譽和慰勉。
頸聯仍承上兩句設想友人赴邊途中的情景。先“近關”,再“出塞”,緊扣“行邁”,具體寫出路途遙遠;“多雨雪”,“有風塵”,遙領末句,如實描繪邊塞苦寒。可見旅途之苦辛。詩人多次出塞,對邊地苦寒有切身體驗,曾不止一次在詩中提到。如“關山唯一道,雨雪近三邊”(《別馮判官》),如“莫言關塞極,云雪尚漫漫”(《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徑大寒,關山饒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兩句并非夸張之筆,不過是實寫關塞景物,從而逼出詩的結尾兩句:“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尾聯勉勵友人莫畏艱辛,要經得住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防貢獻良策,為祖國立功奮不顧身。莫顧一身,施展長策,立功邊陲,是一種先抑后揚的筆法,使詩歌頓生波瀾。“男兒莫顧身”是對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詩人自己立功邊塞的愿望和為國事獻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調回答開頭“行邁”的問題,結束全詩,使作品顯得氣勢流暢,格調雄健,毫無一般送別詩的兒女離別之態。
首聯實寫眼前,稍露惆張;次聯預言今后,情調陡轉;三聯寫旅途情況,凄苦不堪;尾聯勸友人立功,文勢高揚。全詩先揚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負,令人欽佩。
高適。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初到梅花莊口占寄諸法侶 其二。明代。釋今但。 煙嵐重疊數峰紆,阡陌相連百畝馀。陌外溪流鐵橋水,尋常策杖意多舒。
擷芳詞 秋柝。清代。周貽繁。 徵輪靜。西風勁。一杯清醑澆愁興。離懷弱。香衾薄。有何紛擾,為誰驚覺。柝。柝。柝。更籌永。銀釭冷。欲眠無寐聲聲警。山城角。街檐落。鳴雞相和,暮蛙頻學。閣。閣。閣。
鷓鴣天 題樊會公小像。明代。宋琬。 曾向車中看璧人。金丸珠勒冶城春。只今老作青溪長,猶是當時折角巾。姿卓犖、骨嶙峋。畫師摩詰是前身。知君埋照饒深意,新筑糟丘號酒民。
牡丹百詠 其十。明代。張淮。 紅玉肌容艷有神,九天飛下一仙真。垂頭雨后猶傾國,點額風前欲喚人。龍腦薰成香世界,蝶翎逗落錦埃塵。春光得我方能麗,笑殺凡花號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