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
一張落雁弓,百支金花箭。
為國竭忠貞,苦處曾征戰。
先望立功勛,后見君王面。
生查子·三尺龍泉劍。兩漢。佚名。 三尺龍泉劍,匣里無人見。一張落雁弓,百支金花箭。為國竭忠貞,苦處曾征戰。先望立功勛,后見君王面。
三尺寶劍名龍泉,藏在匣里無人見。
一張寶弓號落雁,又配百支金花箭。
為國盡忠把軀捐,幾番沙場苦征戰。
先望立功把勛建,后去朝拜君王面。
生查子: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任半塘《教坊記箋訂》言:“《生查子》乃五言八句仄韻之聲詩。今傳辭雖以韓偓之作為早,但盛唐間韋應物已有其調。”舊說認為“查”即古“槎”字,詞名取義與張騫乘槎到天河的傳說。
“龍泉劍”,為古代傳說中的寶劍。《太平寰宇記》載,據傳有人用龍泉縣的水鑄成寶劍,劍化龍飛去,故稱。
“一張落雁弓”原作“金落雁一張弓”,劉盼遂校此句衍“金”字;任中敏(號二北)《敦煌曲校錄》改為“一張落雁弓”。
戍邊將軍腰纏三尺龍泉寶劍,吹毛斷發,寒光閃閃。只是平日里,它靜靜地斜臥金鞘之中,很少有人識得其廬山真面目。他身上佩戴的那張良弓,射雁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隨身攜帶的百只神箭,箭羽迸發似金華,耀人眼目。他曾在出生入死的前線沖殺征戰,曾為保家衛國戍邊守土竭盡忠貞。他立志不斷地建功立業,期望有一天能夠得到君王的召見,揚名天下,威震八方。
《生查子·三尺龍泉劍》是一首贊頌愛國將軍之詞。上片通過愛國將軍佩備的劍和弓來塑造將軍的形象。龍泉寶劍三尺長,劍匣里面暗收藏,一張良弓射落雁,百只箭鏃閃金光。妙在不直接描繪將軍魁梧的身材,而是通過這罕有的寶劍良馬,使讀者感受到將軍的威武和超群武藝。下片著重寫將軍的精神風貌,揭示其內心活動。他為國竭盡忠心,南征北戰,歷盡艱辛,他渴望建功立業,博得君王賞賜。至此,一個性情略顯張狂,但質樸率真、憨直爽朗、英武過人的將軍形象躍然紙上,光彩照人。
《生查子·三尺龍泉劍》語言淺顯明白,詞風樸實自然。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愛國主義的樂觀情調,抒發了愛國將軍要求為國建功的英豪之氣。
題陶燦文引觴自酌圖七首 其四。清代。王家樞。 我欲希高蹈,世外訪桃源。呼兒狎猿鶴,課仆擾雞豚。白云塞洞口,紅雨亂溪村。不如來飲酒,花下好開尊。
犍為王氏書樓。宋代。蘇軾。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云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戛巖花春。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為三墳。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云。
十月六日與客游金山乾明宣塔戒壇彌勒舍利廣教七山寺三首 其一。。劉摰。 水落溪橋霜未寒,岡林平淺是西山。路穿峭茜青蔥底,寺在崎嶇屈曲間。
一舟停、佛貍祠下,酒邊人與花遇。金焦雙送南朝客,海上圓波重聚。
相記取。只那夕朱樓,我汝銷魂處。簾櫳遍數。又露掠篷低,風銷蠟黯,草草別君去。
邁陂塘 金陵王木齊追送予海上,以詞錄別,依韻和答。清代。程頌萬。 一舟停、佛貍祠下,酒邊人與花遇。金焦雙送南朝客,海上圓波重聚。相記取。只那夕朱樓,我汝銷魂處。簾櫳遍數。又露掠篷低,風銷蠟黯,草草別君去。人間世,都似看花隔霧。庾郎何必詞賦。卅年爭笑屠龍技,誰共靈修相訴。聊慰汝。盼等到重陽,買棹江南雨。艷才何補。剩十里青溪,二分明月,兜影照離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