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采葛。兩漢。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那個采葛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個采蕭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個采艾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采:采集。葛:葛藤,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
蕭:植物名。蒿的一種,即艾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
三秋:三個秋季。通常一秋為一年,后又有專指秋三月的用法。這里三秋長于三月,短于三年,義同三季,九個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子供藥用,可制艾絨灸病。
歲:年。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47-14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44-145
關于此詩的背景,由于沒有具體內容,舊說隨意性很大,如《毛詩序》以為是“懼讒”,所謂“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朱熹《詩集傳》則斥為“淫奔”之詩,吳懋清《毛詩復古錄》則以為采葛(蕭、艾)比喻平時蓄養人才,姚際恒、方玉潤、吳闿生卻一致認為是懷友憶遠之詩。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47-14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44-145
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詩。采葛為織布,采蕭為祭祀,采艾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勞動。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月、年)。說一天會像三個月,三個季節,甚至三年那樣長,這當然是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的區別所在。用這種有悖常理的寫法,無非是為了極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于難以忍耐。此詩三章正是抓住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復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來代表季節,是因為秋天草木搖落,秋風蕭瑟,易生離別情緒,引發感慨之情,與全詩意境相吻合。
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流傳千古,后人并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關于此詩藝術感染力的奧妙,蔣立甫《風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說:“妙在語言悖理。”其意是說:從科學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三個年頭與“一日”等同,當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夸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舍的戀情。這一悖理的“心理時間”由于融進了他們無以復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癡語、瘋話,卻能妙達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贈王尊師。唐代。姚合。 先生自說瀛洲路,多在青松白石間。海岸夜中常見日,仙宮深處卻無山。犬隨鶴去游諸洞,龍作人來問大還。今日偶聞塵外事,朝簪未擲復何顏。
廿一日夜坐憶亡兒 其二。明代。顧清。 視不成形舉目存,青燈一盞近黃昏。彭殤竟是誰分出,妄使瞿曇欲斷恩。
社日兩篇 其一。唐代。杜甫。 九農成德業,百祀發光輝。報效神如在,馨香舊不違。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
送楊訓導擢曹州掌教二首 其一。明代。唐順之。 傳魁之世久知名,君作師儒更有聲。巳道江東桃李遍,春風還被魯諸生。
南歌子 暮春。清代。葉靜宜。 青帝留難住,金鈴護不勝。落花飛絮怨飄零。試聽燕鶯都作斷腸聲。風雨年年恨,閑愁日日縈。綠章無路乞通明。辜負養花天氣惜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