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蓋微云一徑深.東峰弟子遠相尋。
蒼苔路熟僧歸寺,紅葉聲干鹿在林。
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fā)禪心。
自從紫桂巖前別,不見南能直到今。
宿云際寺。唐代。溫庭筠。 白蓋微云一徑深.東峰弟子遠相尋。蒼苔路熟僧歸寺,紅葉聲干鹿在林。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fā)禪心。自從紫桂巖前別,不見南能直到今。
自云繞山山路幽深,禪門弟子遠來相尋。
僧熟路踏蒼苔歸寺,鹿在林踩紅葉有聲。
高閣燃清香生靜境,夜堂鳴疏磬發(fā)禪心。
自從紫桂巖前告別,不見南能直到如今。
①東峰弟子:猶言東山弟子,即禪門弟子。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黃梅東山,引接學(xué)人,故稱東山法門。
②南能:指禪宗南宗惠能六祖。
溫飛卿本出身名門,又頗有才氣,但由于他恃才逞氣,喜譏刺權(quán)貴又不受羈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與禪僧來往,詩集中有不少這類詩作。溫庭筠曾任襄陽巡官,并曾在江淮一帶長期游處,使他頗受南宗禪的影響。在廣東羅定縣西南有云際山,該詩中所寫之云際寺或坐落于該山之上。云際寺里有一位僧人,溫庭筠以前曾結(jié)識過。分手之后,這位僧人回到了云際寺。或許是兩人有深契,這次,溫庭筠以一名禪門弟子的身份遠遠地尋他而來。盡管他已走了很遠的路程、盡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麗淡雅而又含蘊深遠的圖畫,使他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蒼苔上本沒有路,但寺僧熟悉這里的一切,他踏著蒼苔歸去。落葉本是無聲,但由于山林靜謐,小鹿嬉鬧踏著落葉發(fā)出了“沙沙”響聲。這兩個細節(jié)寫出了寺僧、小鹿在這座寂靜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種自然的融洽為背景,作者寫禪僧的參禪生涯:燃起清香、鳴起疏磬,由此而進入清靜的禪境。見到這一切,作者不由將久不見面的這位南方禪師比作惠能。不過,該詩所寫的是溫庭筠這位才子眼中的禪僧,他與南宗慧能的禪風(fēng)是有區(qū)別的。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依韻和宋次道龍圖閣曝書。宋代。王珪。 五云迎曉禁廬開,不及華衣曳老萊。寶藏發(fā)函金作界,仙醪傳羽玉為臺。已逢天上非常景,更約人間第一材。白首廟堂終乞去,明年此會定應(yīng)來。
訪采石臻山主不遇 其二。宋代。李之儀。 十年采石寄漂蓬,廣濟雖名寺亦空。將為新來有消息,依前山不結(jié)蓬籠。
林禿山髡,掃木葉一空,似頭新沐。蠣墻薜荔,凌亂詩人吟屋。
未歲寒、松柏先凋,豈梅花五月,笛聲飛玉。橫汾帆亂,又唱大風(fēng)一曲。
三部樂 和霞盦風(fēng)后木葉枯脫之作。清代。楊玉銜。 林禿山髡,掃木葉一空,似頭新沐。蠣墻薜荔,凌亂詩人吟屋。未歲寒、松柏先凋,豈梅花五月,笛聲飛玉。橫汾帆亂,又唱大風(fēng)一曲。更傷揀枝旅雁,當月昏水闊,冷餐寒宿。許教壘完檐幕,焰支窗燭。問塵襟、滌除幾斛。身世淚、真盈一掬。梁月照色,荒三徑、多少余綠。
離蔡州。宋代。鄭獬。 風(fēng)吹醉面出南州,兩行紅裙立馬頭。已過落花時節(jié)晚,不須再拜苦相留。
四月初四日聞績溪凡十五都賊焚欲盡傍出焚歙縣之南鄉(xiāng)遂焚至昌化。元代。方回。 昔日初聞寇,諸人早出師。焚燒寧太廣,收剿已無遺。斧鉞何曾鈍,雷霆豈肯遲。遷延非決策,那得更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