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樓船遠。白雪飛亂。空有年年雁。
點絳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韻。宋代。蘇軾。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樓船遠。白雪飛亂。空有年年雁。
現在身強力壯,發那悲秋的哀嘆干什么。無論在村外的江邊,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樣。
還在想濟汾河橫中流的情景,蘭菊紛紛各半。樓船遠去,白雪紛飛,唯有年年飛來的大雁。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
庚午重九:即元祐五年(1090)九月初九。用前韻:指用《己巳重九和蘇堅》一詞的韻腳。
悲愁:悲嘆秋天來臨。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老去悲秋強自寬羽年此會知誰健。”
海甸:近海地區。南齊孔德璋(稚琺)《北山移文》:“張英風于海甸,馳妙譽于浙右。”此處指郊外。
空花:即空華。虛幻之花,比喻妄念。《圓覺經》:“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又“此無名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言說。”
橫汾:漢武帝劉徹《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此詞的后半闋的“橫汾”、“蘭菊”、“樓船”、“雁”等,均為漢武帝《秋風辭》所有。“橫汾”取“濟汾河,橫中流”之意。
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別本作“白云”。
參考資料:
1、譚新紅,蕭興國,王林森編著.蘇軾詞全集 匯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1.12:第255-256頁
元祐五年(1090)重九日作,蘇軾任杭州太守期間,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其中一個叫蘇堅,字伯固,泉州人。蘇試治理西湖,他出力很大。兩人情誼甚篤,唱和頗多。元祐四年(1089)重九蘇堅作有《點絳唇》詞,蘇軾和有《己巳重九和蘇堅》,元祐五年又用元祐四年韻腳和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畢桂發主編.毛澤東批閱古典詩詞曲賦全編 下冊: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07:第1226-1127頁
重陽必登高。文人登高,難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種傳統。蘇軾針對這種情緒,詞一開始就說:“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這一驚人之語,是針對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中“老去悲秋強自寬”和“明年此會知誰健”而發的。杜甫詩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產生悲哀的情緒,今天我們在一起聚會,只是勉強寬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舉行宴會,還不知誰健在呢?杜甫作此詩時僅49歲,還不到嘆老悲衰的年齡,但他處在安史之亂的動蕩年代里,又因上疏救房瑁,被目為房瑁死黨,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因此對前途悲觀,情緒低沉。蘇軾同情杜甫的處境,但不同意他悲觀失望的情緒。蘇軾一生也不得志,在黨爭激烈的宋代,因政見與舊黨和新黨均不合,既得罪了新黨,又得罪了舊黨。先被新黨捏造罪名,抓進監獄,長達半年之久,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現又被舊黨排斥在外,在杭州做個太守。對這一切,他都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態度對待之。
下片“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橫汾”、“蘭菊”,事出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秋風辭》是漢武帝“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宴,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樂府詩集》卷八十四引《漢武帝故事》)此詩筆力雄健,表現了一代英主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泛舟中流,與群臣飲宴的歡樂景象。“尚想”二字,透露出蘇軾對漢武帝那種具有沖破秋天的肅殺氛圍而俯仰天地的氣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漢武帝畢竟隨著歷史的長河而去了,留給后人的只有“白云飛亂。空有年年雁”。這兩句用漢武帝《秋風辭》首二句:“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及唐李嶠《汾陰行》:“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而略有變化,流露出對漢武帝高吟《秋風辭》之事淪為歷史陳跡的嘆惋。
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對“悲秋”與眾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高昂的調子,實在可貴。他用自己潛心佛老所獲得的不隨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脫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時,不悲觀失望;在境遇順達時,也不沾沾自喜,從而永遠保持自己內心的平衡,走過人生中的坑坑坎坎。這在惡濁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對的進步意義。在表現方法上,或翻用古詩,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實為虛,還能融佛理于淺顯明白的語言之中,都是值得稱道的。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人物西江第一流,八年麾蓋滯東州。新恩寵亞三湘鎮,遠道爭迎五兩舟。
春宴喜聞京國語,云帆高望渚宮收。公馀為有江湖思,還采蘋花寄舊游。
丙寅春胡大聲自桐廬守參政湖藩過松話舊誦予送通守殷君詩因用韻賦以識別。明代。顧清。 人物西江第一流,八年麾蓋滯東州。新恩寵亞三湘鎮,遠道爭迎五兩舟。春宴喜聞京國語,云帆高望渚宮收。公馀為有江湖思,還采蘋花寄舊游。
北河。清代。鐘駿聲。 好風如縷月如圭,破曉乘軺西復西。野漲忽迷三里渡,村謳猶唱六郎堤。一鞭古驛尋沙遠,幾樹垂楊映水低。稍喜紅曦猶未透,趁涼且自過前溪。
訪祥云谷首座不遇。明代。朱同。 荷鋤欲訪祥云谷,云出天涯晝寂寥。擬念過從知姓字,秋聲何處有色蕉。
陰晦中忽見華山。金朝。馮璧。 吏部能開衡岳云,坡仙曾借海宮春。蓮峰清曉忽自獻,二公何人予何人。
鸚鵡曲。元代。馮子振。 逃吳辭楚無家住。解寶劍贈津父。十年間隸越鞭荊,怒卷秋江潮雨。想空城組練三千,白馬素車回去。又逡巡月上波平,暮色在煙光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