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烽火連三月。不堪對酒長亭別。休作斷腸聲。老來無淚傾。
風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錦字幾時來。薰風無雁回。
菩薩蠻·江城烽火連三月。宋代。李彌遜。 江城烽火連三月。不堪對酒長亭別。休作斷腸聲。老來無淚傾。風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錦字幾時來。薰風無雁回。
李彌遜為南宋初年頗有民族氣節的官吏。曾任校書郎、起居郎、戶部侍郎等職,并擔任過廬山知縣、冀州知州等地方官。他主張抗金,反對與金議和,為秦檜所排斥,晚年歸隱連江西山。這首《菩薩蠻》當作于南宋初金兵大舉南下時。當時金兵逼近長江,情勢危急,為避兵災,詞人送別妻子去南方,詞就是寫了這送別時的一幕。
詞的起句即交代了送別時的背景和地點,為下文張本。“烽火連三月”,三個月來兵火不息,人民離亂,這才會有江城送妻子離開之舉。分別,不是丈夫宦游他方,而是妻子避難,心情自然不同一般。長亭之上,雖然設酒餞別,可是“不堪對酒”。“不堪”。不能忍受之意,包含有妻離子散之苦,國破家殘之痛。因其“不堪”,其妻淚下如瀑,悲聲漫江,詞人反勸其“休作斷腸聲”,自己已是“老來無淚傾”。自己淚泉已涸,并非不動情,而是老淚已盡,這正是極度悲憤的表現。詞人這時的心情慘痛至極,強敵當前,內奸弄權,自己還得堅守御敵陣地,也可能朝不保夕了,這才把妻子送走。這里說休作斷腸聲,比放聲哭嚎更為凄愴,說老來無淚,比寫涕泣漣漣更為傷心。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寫目送帆影遠去的情景。“風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風高”和舟疾相聯系,船去得很快,詞人佇立江岸,眼看著船在水面留下的長長波痕。妻子身去心留,他希望她去得快,早離禍地;又希望她走得慢,難舍難分。“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詞人凝望近眺之態,呼之欲出。緣此,也可想見妻子立于船頭,望著丈夫鵠首翹望的身姿,想著拋撇丈夫于鋒刃之間的危殆,斷腸聲如高風嗚嗚,傷心淚似江水滔滔。末二句“錦字幾時來?薰風無雁回”,化用“雁足傳書”和“織錦回文”的典故。“薰風”指南風。初夏時南風吹,鴻雁早已飛往北方,“錦字”無法捎回。妻子此去,歸期難定,訊息難盼,生死未卜,詞人內心的痛苦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想而知。
這首詞由實寫到虛,由近寫到遠,由己寫到人,從別前寫到別時、別后,層層渲染,步步深透,寫情臻于極致。尤其“休作斷腸聲,老來無淚傾”,以超常思維寫感情狀態,出乎常情,又入乎寰中,更使詞產生了驚魂震魄的力量。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
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禁林春望 其一。明代。李孫宸。 禁城開曉望,曙色亂晴陰。柳暗春藏陌,花明暖到林。條風翻戲蝶,淑景動鳴禽。最是宸游地,春來雨露深。
次韻黃仲宣九日。宋代。楊公遠。 又逢重九日,七載寓僧廬。送酒人何在,迎風帽自如。萸肥含味遠,菊瘦著花疎。只么酬佳節,詩成趼紙書。
已亥雜詩 11。清代。龔自珍。 祖父頭銜舊熲光,祠曹我亦試為郎。君恩夠向漁樵說,篆墓何須百字長。
書崇慶常公殉節傳后。。秦清。 東北有偉人,大名垂西南。政化延邛笮,嘯歌抒幽覃。春噓山矗矗,秋凈水潭潭。琴能鳴其治,泉亦忘其貪。符彼循吏傳,如皈彌勒龕。蚤蔚鳳苞九,易報鹿鳴三。所難在大節,而匪矢空談。牙璋入三巴,偫糧供魚蠶。天落一將星,地震五丁男。平生忠孝亮,動與意氣酣。膽固大如斗,手乃劍磨鐔。舌為犀鋒利,目為虎視耽。日暈生雌霓,妖魄褫虪甝。一死太山重,就之若飴甘。蠢爾如豕突,瞬顧已就戡。卓哉此鴻爪,千秋跡可探。承庥在翼子,明發慎毋慚。浩歌起遐矚,蜀山挺翠嵐。
有感。清代。翁心存。 人子朝暮出,倚閭尚徬徨。千里與萬里,極目何能望。嚙指忽心動,引領祇內傷。伊余髫齔時,隨侍于朐陽。山城霜月苦,講舍秋風涼。母績兒夜讀,共此鐙燭光。兒方治《毛詩》,讀至《四牡》章。掩卷忽有感,清淚含兩眶。阿母顧兒笑,愿兒學范滂。矧當太平時,馳驅敢或遑。男兒志四海,安可戀故鄉。長跪謝阿母,教兒以義方。忽忽四十載,膂力猶幸剛。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
挽京口使君豐郎中十首。宋代。劉宰。 妙年意氣已橫秋,不為身謀為國謀。斥去佞臣談笑里,英名高壓漢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