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
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
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唐代。岑參。 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
長長的渭水東流不休,什么時候能流到雍州?
請帶上我的兩行熱淚,向著遙遠的故鄉奔流!
渭州:隴右道有渭州,在今甘肅隴西縣西南。渭水:源出渭州鳥鼠山,東流至陜西境入黃河。秦川:今陜西中部地區,此處指長安。
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為雍州,治所在長安。唐代開元元年,復改雍州為京兆府。此處借指長安。
憑:請求。
故園:指詩人在長安的高冠別業。
這首懷鄉之作寫于天寶八載(749)南京出塞途中。作者在西行經過渭州時看見東流的渭水因而思念起自己的故鄉長安,于是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40
這首詩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鄉,而觸發這種感情的緣由則是“見渭水”。全詩通過寫渭水來寄托自己的情思。
詩的一開始就以“渭水東流去”點出題目“見渭水”;而“東流”又暗含詩人“西行”之意。因渭水東流,經過自己的家鄉秦川一帶,對于遠離家鄉的詩人來說,自然要觸動對家鄉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時到雍州”。這句不直寫自己思鄉,而是通過流水來寫,不直說自己何時歸故鄉,而說渭水“何時到雍州”,語意極委婉。而且,這里不用直陳語氣,卻用反問語氣,與白居易《億江南》詞中“何時更重游”,與韋莊《浣溪沙》詞中“幾時攜手入長安”等等詩句一樣,都表現出一種癡情的期待和盼望,從而把思鄉之情表達得更為深沉。通過這種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語氣把“思秦川”的“思”傳達出來。“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兩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為寫“思”。詩人本不能返回故鄉,卻將兩行熱淚灑向河水,讓河水帶回故鄉。寄去的是熱淚,寄托的卻是深情。如果說“渭水東流去”的“流”,僅僅是水流,是詩人之所見,是觸起鄉思的一個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園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從而是詩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見”,而是所“思”了。詩人急切地詢問“何時到雍州”的原因在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詩人要讓河水帶去自己對故鄉的懷念。
全詩寫西行途中因“見”而“思”的一個片斷,看來很偶然,但出于詩人內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觸發它;而每經觸發,它都會十分強烈地奔瀉出來,因而又是必然的。詩中就是通過這一剎那所思表現了對故因的一片深情。這首詩的語言樸素自然,不假修飾,是從詩人心中流出,顯得極為真摯深沉。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春夜雷雨。明代。王縝。 寒暑相催似轉車,梅花消息到天涯。九霄雷動山川肅,萬壑煙迷岐路叉。人向中星占歲運,春隨甘雨換年華。善言贏得水災沴,四海升平是一家。
自常山抵玉山途中作。。郭諫臣。 亂山青四合,江浙路中分。草露沾香徑,松風掃白云。遙趨南贛檄,深愧北山文。士女道旁立,相看舊使君。
點絳唇 寄興。明代。曹溶。 斜掩紅窗,影迷前日桃花路。送春三度,只有人如故。瘦減腰圍,每被征衫訴。歸心誤,雨聲深處,江上扁舟暮。
壽上人南游。宋代。宋祁。 拂曉镮鳴月,迎寒毳擁霞。眾香摩詰飯,五葉祖師花。托宿林枝俯,分風夕影斜。前期逢晤賞,持對碧云誇。
御賜圓通禪寺后以詩寄善世全室。。蒲庵禪師。 龍河再鎮感皇情,倡道從來屬老成。睹史夜摩皆聽法,震丹竺國總知名。日邊華構開金剎,海上孤峰見赤城。寶掌有符重應記,虛空同壽祝升平。
征西大將軍京陵王公會射堂皇太子見命作此詩。魏晉。陸云。 玄綱峻極。天罔既纮。文武方升。允茲兼弘。峨峨高夏。有肅其涼。公侯戾止。騄驥龍驤。善問如林。在會鏘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