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滿銀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涼州》。順風環佩過秦樓。
一聲敲徹絳河秋。
浣溪沙·方響。宋代。蘇軾。 花滿銀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涼州》。順風環佩過秦樓。一聲敲徹絳河秋。
清池上的花朵盛開,如見清泉漫流一樣,去聽犀牛角作的敲擊的槌和玉作的方響演奏的《涼州》曲。樂女快步,佩帶著佩玉來到了館舍。
遙遠的天河上碧綠色的云彩輕輕地密布著,今晚的戀人相會在鵲橋頭。一聲聲敲擊,樂音穿透了新秋的天河。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方響:又名甌(ōu),古磐類打擊樂器。由16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長方鐵片組成,分兩排懸于架上。用小鐵槌(chuí)擊奏,聲音清濁不等。
⑶銀塘:清澈明凈的池塘。
⑷犀槌: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小槌。
⑸玉板:擊節的拍板的美稱。
⑹《涼州》:樂府《近代曲》名,屬宮調曲。原是涼州一帶的地方歌曲,唐開元中由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
⑺環佩:古人身上佩帶的玉制飾物,這里代指婦女的佩飾。
⑻秦樓:秦穆公為其女弄玉所建造的樓,亦名鳳樓。相傳秦穆公女弄玉,好樂。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弄玉妻之,為之作鳳樓。二人吹簫,鳳凰來集,后乘鳳飛升而去。這里代指樂女居住的館舍。
⑼遠漢:天河。
⑽漠漠:密布。
⑾鵲橋:神話中的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于鵲橋,喻戀人相會之處。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70-72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蘇軾在鳳翔簽判的官任上。蘇軾妻王弗曾經以有樂女彈琵琶,銀塘內躍出方響一片,物類相感如此,這一故事勸諫蘇軾常慎于行事和結交朋友,蘇軾作該詞以贊嘆此故事。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70-72
遠漢碧云輕漠漠,今宵人在鵲橋⑾頭。
上片,以襯托之筆,寫樂女們敲擊從地下發掘出來的方響演奏《涼州》曲的過程。“花滿銀塘水漫流”,點明演奏情景。“花滿”喻樂聲如花朵遍地開放:“水漫流”喻樂聲如清泉漫流。方響擊時需要著水于其中以調音,故有“花滿”、“水漫”的效果,這是蘇軾慣用的通感技法。由樂聲、花滿、水漫流,即是由聽覺、視角、視角的挪移,給人以愉悅的美感。“犀槌玉板奏《涼州》”,點明方響是由“犀槌”和“玉板”演奏出《涼州》曲。“犀槌”與“玉板”,說明了樂器的貴重。《涼州》曲,說明了樂曲的廣泛。“順風環佩過秦樓”,進一步渲染方響擊打的效果。“順風”說明了樂女的步伐很快,“環佩”說明了樂女的濃妝打扮,“過秦樓”說明樂曲隨樂女來到了理想的歌樓。整個上片,著力渲染方響進入了大雅之堂,贏得了美好的效果。
下片,以帶有神話色彩的筆墨,寫方響超常的藝術力量。“遠漢碧云輕漠漠”,寫方響聲穿透了“遠漢”、“碧云”的藝術效果,即感動天地。“今宵人在鵲橋頭”,寫方響音成為傳媒,成全“鵲橋”聚會的戀人,即感動神明。“一聲敲徹絳河秋”,寫方響的音響徹“絳河”的秋天,即感動時節。
全詞,記述了從地下發掘出來而由樂女演奏的方響及其效果的全過程。運用襯托、用典與想象之筆,極力渲染了方響作為國寶的超常藝術力量。蘇軾讓其重見天日,重現靈光,重傳原音,重顯價值,表明了蘇軾對中華文物的珍惜之情很深。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夢北郭生。明代。唐之淳。 美人星冠云綺裳,自我不見今三霜。常時開口詠鳳凰,律中角徵宮羽商。江妃河伯權相將,山鬼木魅無精光。俄然一斥萬里鄉,十口奔馳饑無糠。昆明池寒荷葉黃,椒花瘴重餐楓香。昨夢遇之天北方,手
師安撫生日。。晁公溯。 鼻祖始謀遠,承家積慶長。青霜元不墜,玉樹久逾芳。氣驗三嵎秀,祥占五世昌。向來蜀父老,久憶漢文章。試問風騷將,誰登翰墨場。浮云玉壘變,秋草墨池荒。大雅淪金石,斯文厭秕糠。九成方命舜,三變必興唐。東壁初觀象,南箕果降光。終當薦清廟,始驗山崑岡。世喜韶音在,人皆肉味忘。遙聞望帝國,重立鄭公鄉。議論看前輩,春秋守素王。談經追服杜,下筆逼班揚。價重連城璧,功高治水航。詞源傾滟澦,才刃劇干將。思涌辭穿月,文成字挾霜。高明齊日觀,豪健敵風檣。不但垂金薤,方期兆玉璜。徑宜排稷下,不用奏阿房。退草三千牘,深窺數仞墻。多聞正科斗,博識辨商羊。鄉黨尊王烈,交游說鄭莊。弦歌化鄒魯,文物見成康。壯歲觀周樂,昭時笑楚狂。風塵天下轍,日月魏月梁。星列橋門外,霜寒璧水傍。應書隨漢傳,鼓篋上虞庠。大策先多士,高談兀老蒼。諸儒甘折角,宗伯許升堂。擢秀聯龍虎,凌霄翳鳳凰。西黌聊偃息,北海暫徊翔。絳帳師儒室,青衿弟子行。至音消鄭衛,俗學起膏肓。德業方天縱,才名故日彰。筑巖宜夢說,負鼎可干湯。憲古興華旦,蒐儒列奉常。魯宮傳禮樂,趙鐸應宮商。金納諸侯酎,郊崇上帝觴。朝儀修草具,廟樂紀芝房。方刺封中制,將方岱岳祊。守邦嚴典禮,范俗正堤防。恩賜尚書舄,班齊騎省郎。明光聯執戟,建禮入含香。鳴下趨文陛,垂紳拱御床。天臨豸冠動,風凜獸樽涼。禁省吟紅藥,朝廷少皂囊。憂時惟賈傅,疾惡甚張綱。伏閣曾留諫,埋輪詎畏強。忠言深慷慨,直氣欻飛揚。屢乞開宣室,常思請尚方。馬皆貪立仗,鳳獨見朝陽。直道難容黯,群臣惜渡湘。虛心忘寵辱,知命信行藏。徼道森長樂,周廬肅未央。贅衣重入侍,交戟儼開張。地有長城固,時無寶瑟僵。鳴鑾思禹穴,飛旆入雷塘。仗狩崆峒遠,旌垂少海黃。方資清宿衛,乃遽釋軒裳。負郭俄回駕,專城再耀铓。化移江北枳,訟決召南棠。已去浮江虎,潛軀避境蝗。使車更刺舉,夷路看騰驤。未即歸前席。還聞出護羌。不通五尺道,坐富十年糧。念昔東南帝,多興楚越疆。聚星占晉國,厭氣走秦皇。往者何勞繼,今王未旺易量。布書垂象魏,仄席在巖廊。大業雖中僨,神謀正外攘。會須擒頡利,方擬殄燒當。宇宙依秦樹,山河接汶篁。再令宮禁肅,必賴股肱良。豈久留乘塞,行看入奉璋。無安都護府,亟趣舍人裝。有客彈長鋏,終年竊太倉。乘龍安敢望,飛鳳果為祥。貪祿難投幘,登堂阻奉觴。遙期千歲壽,坐見海生桑。
了無暑。南來幾、梅風吹霽虹雨。博山煙一縷。輕度魫窗,縈帶芳樹。
羅衣楚楚。添半臂、泥金剛彀。玉簟龍鱗似水,仗六曲畫屏風,把新寒防護。
角招 雨后涼甚,燈下讀《蘭當詞》,漫賦。清代。樊增祥。 了無暑。南來幾、梅風吹霽虹雨。博山煙一縷。輕度魫窗,縈帶芳樹。羅衣楚楚。添半臂、泥金剛彀。玉簟龍鱗似水,仗六曲畫屏風,把新寒防護。分付。蘭缸麝炷。薔薇盥手,重展金黁譜。畫蘭吳下女,轉作詞人,隔煙低語。涼花泫露。問笙鶴、瑤天歸否。淚燭紅深幾許。渾不似、綠桐陰,橫琴處。
郊行即事。清代。王兆升。 奉命籌軍國,非關玩物華。新涼猶未至,馀暑正方賒。鳴騎依殘渡,行旌帶晚霞。無勞呵殿急,恐警野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