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魏王堤。唐代。白居易。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花兒在寒冷中還沒有開放,鳥兒也沒力氣的叫著,我騎馬隨意而行游玩到了太陽西落。
哪里還不是春天,一個姹紫千紅的繁華春日,就要來臨了,魏王堤的柳絲垂的很長。
魏王堤(dī):洛水流入洛陽城,溢而成池。貞觀中以賜魏王李泰。池有堤以隔洛水,名魏王堤。
慵(yōng):懶,沒氣力。
信馬;騎馬隨意而行。
柳條無力:形容柳絲下垂很長。
這首詩約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春,此時詩人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作者在魏王堤春游時,見到洛陽城郊的冬末景色后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張黔,呂靜平著.白居易詩賞讀:線裝書局,2007.4:174
詩的起始兩句:寫冬去春來,但仍春寒料峭,那種百花爭艷、鶯聲燕語的春日繁華景象還遠未出現。看不到一點可以駐足觀賞的春天景象,詩人也只好在長堤上信馬閑行,頗為無奈地消磨時光。但春天
《魏王堤》詩意圖不可能沒有一點蹤影,細心而敏感的詩人突然發現了春已到來的跡象,那就是長堤兩旁的弱柳,已嫩枝輕拂,給人間帶來了一絲春意。
從全篇詩意來看,這首小詩可以說是一首尋春、覓春詩;在春天來臨之前,詩人已動春思,來到魏王堤覓春、尋春。這時雖仍然寒鎖大地,不見花影,未聞鳥聲,但從已變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蹤影。詩中用“懶發”、“慵蹄”來形容花、鳥,以“無力”描寫柳條,都給人一種嬌不勝寒的感覺,但春既已萌動,畢竟是鎖不住的,“何處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說,春天已在不易察覺中邁出了她的腳步,一個姹紫千紅的繁華春日,就要來臨了。憑著詩人的敏感,在本無春景可寫的記游中,卻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詩以奇趣為宗”(東坡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引),實際也未必盡然。白居易詩慣以平淡語寫日常平淡事,但憑著詩人的情懷和敏感,寫得別有意趣,令人喜讀,這首小詩正是一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北門觀漲。元代。許衡。 雨水添新漲,陂湖沒舊痕。人迷堤口路,船上樹頭村。歲事知前誤,秋耕未可論。誰憐徭役外,天亦吝深恩。
挽陳提舉 其一。。趙善括。 藺璧雖期復,蘇書竟不還。慶馀鐘令緒,才大壓塵寰。勁正三朝老,從容半世閑。會心真是老,一笑別人間。
賦西漢。唐代。魏徵。 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
中秋雞鳴寺獨坐。明代。陳履。 疏星淡月秣陵秋,獨客翛然動遠愁。萬里音書懸北雁,孤山風物異南樓。光搖石室涼應透,影落銀河凈欲流。是處旅魂驚不定,清砧遙夜送聲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