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
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和孫明府懷舊山。唐代。雍陶。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五柳先生陶淵明本來就是山村田園的隱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為官場所羈絆。
秋天來臨的時候看見月亮就會更加思鄉(xiāng),倒不如成全了白鷴,打開鳥籠讓它回到家鄉(xiāng)。
明府:唐人稱縣令為明府。
五柳先生:晉陶潛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遂自號五柳先生。
白鷴:鳥名,似山雞而白色,產(chǎn)于我國南方。
前兩句以著名的隱士和詩人陶淵明比擬孫明府。陶淵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樹,因此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經(jīng)一度出任彭澤縣令,因為不習(xí)慣于遵守官場禮節(jié),厭倦世俗禮法,很快就辭官歸隱了。這兩句表面上是寫五柳先生的生平境況,實際上作者卻只是靈活地運(yùn)用了陶淵明這個典故,暗指孫某之出任明府,也不過是偶然的事,終究還是會如陶淵明一樣,棄官歸隱的。
第三句寫其見月思?xì)w,月掛中天,千里可共,故對月而思異地或家鄉(xiāng)的月下親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個“秋”字點明了創(chuàng)作詩篇時的時間,讓人立刻就聯(lián)想到了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是家人團(tuán)聚的日子,而中秋節(jié)的月亮更是代表著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學(xué)中,月亮已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意象,象征著親人團(tuán)聚,家庭團(tuán)圓,這種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節(jié)尤為突出。在前面讀過的許多詩中,已經(jīng)屢見,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敝惖那Ч琶?,比比皆是,與之相比,這一句乃是平淡無奇的常語,但接以末句,則成為點睛之妙。由于自己思鄉(xiāng),起而開籠放鳥,構(gòu)思出人意外。這就連平淡無奇的上句也顯得非如此寫不可了,若不是見月思鄉(xiāng),怎么又能聯(lián)想到白鷴了,所以說,上句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堅實的鋪墊,這一拙一巧,對比鮮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深厚功力。白鷴關(guān)在籠中,孤單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鄉(xiāng),想到白鷴之寂寞。萬物皆有歸宿,生靈都有真情,既然自己與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團(tuán)聚,何不成全其他生靈回歸故鄉(xiāng)呢。這里寫孫某對白鷴的同情,為它設(shè)身處地著想,事實上卻是以物喻人,“放白鷴”這一件小事,卻暗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便是作者對孫某的同情,這一層意思從孫某所作的《懷舊山》詩中可知,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亦可知,這層意思,在此得到了升華。第二層,便是作者對自己的同情,詩人的眼淚,一半為所寫的對象而流,另一半則是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羈旅他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猶盛,作者又何嘗不想做一只白鷴,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與親人團(tuán)聚呢?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
雍陶。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登樂陵臺倚梧桐望月有懷南臺李御史藝,七夕。元代。薩都剌。 涼風(fēng)吹墮梧桐月,瀉水泠泠露華白。樂陵臺上悄無人,獨(dú)倚梧桐看明月。月高當(dāng)午桐陰直,不覺衣沾露華濕。此時卻憶在金陵,酒醒江樓聽吹笛。
吳興南門懷古。明代。張羽。 郭門南面似襄州,野樹寒山對倚樓。公子城空無食客,霸王宅外有荒丘。夕陽冉冉仍西下,秋水茫茫共北流。只是今時已惆悵,不應(yīng)更為昔人愁。
絕句二首 其一。宋代。吳則禮。 華館相望接使星,長淮南北已休兵。便須買酒催行樂,更覓何時是太平。
興化道中。清代。董訥。 漭沆連滄海,風(fēng)吹一葉輕。村從波際出,草逼浪痕生。地闊無山影,天空有雁鳴。最憐釜底處,何日奏平成?
水調(diào)歌頭 記夢。明代。汪洋。 海氣迫虛渚,蚌吐冷光丸。暗潮攜我何處,云勢欲成山。長懼陰崖阻隔,俯首冰弦彈折,往事不堪憐。一掬蒼茫意,休郁兩襟邊。天水合,星河沒,起高寒。卻笑遺世無計,攬鏡看經(jīng)年。又悔身臨巨壑,忽有驚飆吹落,月倚碧天圓。西牖鳴征鐸,聊慰在人間。
同苗發(fā)慈恩寺避暑。唐代。李端。 追涼尋寶剎,畏日望璇題。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樹閑人跡外,山晚鳥行西。若問無心法,蓮花隔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