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山坡羊·燕子。元代。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春社時飛來,秋社時歸去,年年歲歲來來往往把寒熱銜來搬去。喃喃鳴叫,忙碌飛奔,春風中堂上翻飛尋找王謝時的繁華舊跡,卻只見籠罩在夕照斜陽中的尋常巷陌。興,見證了許多;亡,也盡由著評說。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
秋社:古代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喃喃:燕子的叫聲。
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王謝:代指高門貴族。
烏衣巷:在金陵城內,是王、謝等兩家豪門貴族聚居的地方。
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歷史興亡之嘆。燕子有飛遷的習性,秋天飛往南方,春暖花開時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來去喻示時間的流逝,又賦予燕子以人的視角。
接著寫燕子喃喃細語,忙碌爭飛,似乎在尋找王謝繁華舊跡,訴說人間興亡之事,實際上是移情于燕子,將燕子的本能活動賦予人的主觀意識。在只有“巷陌烏衣夕照斜”的無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訴說歷史興亡的慨嘆。全曲緊扣詠燕來懷古,繼承了古人卻又不拘泥、重復,立意新穎。尤其是移情手法的運用,使此曲更具婉轉、曲折之妙。
“興,多見些:亡,都盡說”是一個對偶句,依舊借助燕子的視角慨嘆歷史,文學上將這種手法稱作“移情”,即將人的主觀感受轉移到某樣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強化情感的表達。不管歷史如何變遷,興亡往事最終都付與評說,人世喧囂也都歸于“喃喃”之語。曲的結尾很有一種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趙善慶(?-1345年后),元代文學家。一作趙孟慶,字文賢,一作文寶,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縣)人。《錄鬼簿》說他「善卜術,任陰陽學正」。著雜劇《教女兵》、《村學堂》八種,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譜》稱其曲「如藍田美玉」。 ...
趙善慶。 趙善慶(?-1345年后),元代文學家。一作趙孟慶,字文賢,一作文寶,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縣)人。《錄鬼簿》說他「善卜術,任陰陽學正」。著雜劇《教女兵》、《村學堂》八種,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譜》稱其曲「如藍田美玉」。
叢芳榭得句。。弘歷。 曲廊回抱疏軒敞,階俯琳池波泱漭。繚以紗疏碧且虛,延爽障寒幽復朗。宴息四序無不宜,怛春花鎮含芳蕤。風欄雨埭氤氳際,月宇雪窗澹蕩時。摛藻發思真契妙,一歲之中曾幾到。今來憩即今年初,卻笑何須亟營造。
瞻云街 其二。清代。胡星阿。 瑤窗屈曲倚崇阿,金染斜陽碧染莎。簾幕曉寒鳩雨細,池塘春靜燕泥多。桂旌冉冉迷湘竹,蓮步盈盈隔漢波。為問畫樓西畔路,花香月色近如何。
尸位學署岑寂無聊泛泛隨流跡近漁父每有聞見輒宣謳詠因名瀛涯漁唱 其二十一。清代。朱仕玠。 想見如來紺發鬖,荷蘭移種海東南。誰知異果波羅蜜,別有佳名優缽曇。
二月三日點燈會客。宋代。蘇軾。 江上東風浪接天,苦寒無賴破春妍。試開云夢羔兒酒,快瀉錢塘藥玉船。蠶市光陰非故國,馬行燈火記當年。冷煙濕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春夢軒,為江西按察司書吏張永年贈別。元代。張昱。 百年妄引幾曾停,看取池塘草又生。蝶戲落花真自適,鶯啼深院欲誰驚?盧郎此去應如愿,宋玉從來最有情。一枕好風吹酒覺,不愁春夢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