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贈妓云英。唐代。羅隱。 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鐘陵醉飲一別已經(jīng)十余春,又見到云英輕盈的掌上身。
當年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難道我們兩個都不如別人?
鐘陵:縣名,即今江西進賢。
掌上身:形容云英體態(tài)窈窕美妙。此用趙飛燕典故。
卿:古代用為第二人稱,表尊敬或愛意。此指云英。成名:指科舉中式。俱:都
羅隱一生懷才不遇。羅隱當初以寒士身份赴舉,路過鐘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結識了當?shù)貥窢I中一個頗有才思的歌妓云英。約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過鐘陵,又與云英不期而遇。更不料云英一見面卻驚詫道:“怎么羅秀才還是布衣?”羅隱便寫了這首詩贈她。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72-1274
這首詩為云英的問題而發(fā),是詩人的不平之鳴。但一開始卻避開那個話題,只從敘舊平平道起。“鐘陵”句,回憶往事,歷歷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風華正茂,才氣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齡,體態(tài)輕盈,色藝雙全。“酒逢知己千杯少”,當年彼此互相傾慕,歡會款洽,都可以從“醉”字見之。“醉別十余春”,含有對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轉瞬已過,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無成,而云英也該人近中年了。
首句寫“別”,第二句則寫“逢”。由懷舊過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則側重寫云英。用漢代趙飛燕“掌上舞”典故。當詩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見到已屬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時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還同十余年前一樣,猶有“掌上身”的風采,可以想見年輕時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傾倒。
如果說這里嘖嘖贊美云英的綽約風姿是一揚,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說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問的話題,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這話題上來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舉出,轉得自然高明。宋人論詩最重“活法”──“種種不直致法子”(《石遺室詩話》)。其實此法中晚唐詩已有大量運用。如此詩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揚,就不直致,有活勁兒。這種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筆法,對于表現(xiàn)抑郁不平的詩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問題,就應說個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設、反詰之詞代替回答,啟人深思。它包含豐富的潛臺詞:即使退一萬步說,“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緣故,可“卿未嫁”又是為什么?難道也為“不如人”么?這說不過去(前面已言其美麗出眾)。反過來又意味著:“我”又何嘗“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這個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確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憤,一語百情,將詩人滿腔的憤懣、無奈傾瀉無余,是全詩不平之鳴的最強音。至此,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頂點。
此詩以抒作者之憤為主,引入云英為賓,以賓襯主,構思甚妙。絕句取徑貴深曲,用旁襯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詩的賓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贊美云英出眾的風姿,也暗況作者有過人的才華。贊美中包含著對云英遭遇的不平,連及自己,又傳達出一腔傲岸之氣。“俱是”二字蘊含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長為布衣的問題,使對方從自身遭際中設想體會它的答案,語意簡妙,啟發(fā)性極強。如不以云英作陪襯,直陳作者不遇于時的感慨,即使費辭亦難討好。引入云英,則雙管齊下,有言少意多之效。
這首詩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來襯托自己,收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tǒng)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
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tǒng)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憶王孫 新秋即事。清代。方彥珍。 疏簾花影月光籠。暑退涼生詩思濃。忽訝鏦錚響遠空。戛梧桐。一半砧聲一半風。
別后與趙元默言懷四首 其二。明代。湛若水。 嘐嘐嗟斷金,悠悠結同心。同心茍不固,膠漆亦未深。杯酒出肺腑,按劍起知音。朝為魚水歡,暮為商與參。同學張陳子,干戈竟相侵。去去請息交,鷗盟蚤當尋。鐘期或未死,吾且囊吾琴。
寄匡山人。元代。陳基。 早春相見又經(jīng)秋,秋水迢迢阻泛舟。每見玉山問消息,荔漿何日寄江樓?
學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 其四。宋代。蘇轍。 紈扇新裁冰雪馀,清風不隔纻羅疏。飛升漫寫秦公子,榮謝應憐漢婕妤。
過吳幼時別業(yè)。明代。王醇。 嵐里人家滿,遠棲人外閑。與君坐芳草,隨意望南山。花氣微風際,魚苗新水間。蒼苔見虎跡,未及夕陽還。
秋夜梁七兵曹同宿二首。唐代。錢起。 一笑不可得,同心相見稀。摘菱頻貰酒,待月未扃扉。星影低驚鵲,蟲聲傍旅衣。卑棲歲已晚,共羨雁南飛。好欲棄吾道,今宵又遇君。老夫相勸酒,稚子待題文。月下誰家笛,城頭幾片云。如何此幽興,明日重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