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憑欄干,猶怯春寒。被誰偷了最高山?將謂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間。
卻是曉云閑,特地遮攔。與天一樣白漫漫。喜得東風收卷盡,依舊追還。
浪淘沙·云藏鵝湖山。宋代。章謙亨。 臺上憑欄干,猶怯春寒。被誰偷了最高山?將謂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間。卻是曉云閑,特地遮攔。與天一樣白漫漫。喜得東風收卷盡,依舊追還。
這闋詞,給人印象最深的當是它的構思。“云藏鵝湖山”本是極平常的自然現象,但出現在作者筆下,劈頭就是“被誰偷了最高山?將謂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間。”山被偷,已是相當新奇,何況又具體懷疑到六丁(道教神名,火神)身上,這就更加生動。一個極普通的題材,經這么一構思,便立覺妙趣橫生。上半闋說山已不在人間,這當然是故作的幻想,新巧一些也許并不足怪。可是下半闋說破山被云遮的真象以后,仍然具有無窮的趣味,這是因為作者同樣采取了“直意曲一層說”的手法。本來是云遮山,詞中卻說“曉云閑”,“特地遮攔”;本來是風吹云散,山岳重現,詞中卻說“喜得東風收卷盡,依舊追還。”這里,曉云和東風同六丁神一樣具有生命,而且如若不去“追還”,山還會再次被偷去。藝術之不同于說教,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具有趣味性的精神產品;人們之所以能從藝術品那里得到娛樂和享受,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它有趣味。本篇的作者章謙亨“嘗為浙東憲,風采為一時所稱,然蘊藉滑稽,不同流俗”(《絕妙好詞箋續鈔》)。這種獨特的個性,幫助作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題材中發現情趣,并用幽默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因而使詞篇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當然,風趣不是藝術的根本目的。藝術美應當是對生活美質的表現。拿這首詞來說,它的魅力的根本所在,乃是對“云藏鵝湖山”這一美景的描繪。只是作者的手法過于巧妙,全篇雖然沒有正面描寫鵝湖山之秀美,但經過仔細品味,你不僅能看到山美,而且還能看到云美。首先,作者在“猶怯春寒”的時節,冒著清晨的涼氣去“臺上憑欄干”,自然是由于此時的鵝湖山最美。這里作者沒有直說山美,但他的情趣與追求本身就是一種暗示,引導著讀者對鵝湖山產生無限的向往。其次,六丁、曉云、東風都是優美的,而設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還等情節也如神話一樣美麗動人。再說,人冒著春寒去看山,不料山卻被六丁“偷取”,最后才有東風追還——人、神、云、風形成你爭我奪的熱鬧場面,當然也是因為鵝湖山太美的緣故。最后,字面的表現雖然著墨較淡,但也不是一點沒有。比如“與天一樣白漫漫”描寫無邊的云海,就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再如“春”日的時令,“曉”間的風光,也都使“云藏鵝湖山”顯得更美。
辛棄疾閑居期思村時作有《玉樓春》詞戲賦云山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西風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章謙亨在鉛山曾訪問過稼軒期思故居。這首詞在構思上當受稼軒影響,當然也有他自己新的東西,對照讀之,當各知其妙。
章謙亨(生卒年不詳)字牧叔,,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紹定間,為鉛山令,為政寬平,人稱生佛,家置像而祀,勒石章巖,以志不忘。歷官京西路提舉常平茶鹽。嘉熙二年(1238),除直秘閣,為浙東提刑,兼知衢州。《全宋詞》輯其詞九首。 ...
章謙亨。 章謙亨(生卒年不詳)字牧叔,,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紹定間,為鉛山令,為政寬平,人稱生佛,家置像而祀,勒石章巖,以志不忘。歷官京西路提舉常平茶鹽。嘉熙二年(1238),除直秘閣,為浙東提刑,兼知衢州。《全宋詞》輯其詞九首。
酷暑嘆。明代。謝遷。 漠漠炎埃障大荒,火輪停午晝偏長。科頭竟日真如醉,赤腳層冰未當狂。強學地仙揮羽扇,為迎田父倒荷裳。桔槔聲里心猶渴,安得天風送雨涼。
南轅雜詩一百八章 其四十三。清代。姚燮。 秦塵起關朔,西挾太行走。排風入東界,齊魯遍蒼狗。高天掛木葉,白日墮星斗。奔車陷低穴,驚馬折其首。誰摶九州土,上與塞天口。不測誠難虞,在境已身受。但持艱險暫,自得順平久。廓清還太虛,渣滓復何有?
送文潛歸因成一絕奉寄。宋代。呂本中。 水天空闊片帆開,野岸蕭條送騎回。重到張公泊船處,小亭春在鎖青苔。
贈樂秀才匯川。清代。戴亨。 伊余削籍游京華,疇昔知交絕來往。踽踽孤蹤近十年,邂逅石閭非夢想。高才逸氣淩九霄,冰雪奇文共欣賞。眉山即山相繼來,睥睨今古分雄長。三人磊落天下奇,世求一見恒難期。況與交游日把臂,此生此世誠一時。年來知己盡凋喪,詩文到處含酸悲。群鴟聚族爭腐鼠,安知溲渤潛蛟螭。一椽索處類屈蠖,誰復問字來卑棲。樂生青云客,慕我如饑渴。月明乘興叩荊扉,疑是山陰夜中雪。金尊綺饌玉作盤,邀我醉飽燈元節。愛我作大書,不惜絹素供涂污。愛我作長句,頻催屢促如追逋。自愧才同白頭豕,何能揚鬣傾江湖。感君意,為君謳。滔滔隴水去不休,各自南北東西流。紛紛草木無堅性,幾日飄蕩隨殘秋。與子共采明月珠,與子共寶荊山瑜。男兒立身貴不朽,莫教歲月空荒蕪。我今愿作他山石,攻金攻玉成璉瑚。君不見少年慷慨酣杯酌,移山倒海輕一諾。口血未乾盟已寒,星移雨散何澆薄。
歸來。明代。楊士奇。 歸來語向誰,白發故交稀。滿目亭臺好,傷心俗化微。慌迷攜鶴徑,慚過釣魚磯。童子何知我,猶嗤舊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