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游。
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樵夫。宋代。蕭德藻。 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游。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挑上了一擔干柴到古渡頭去賣,換了錢足夠一天的開銷,便心滿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澗邊磨快刀斧,為籌集明天的生活費用做好準備。
盤纏:本意指路費,這里作開銷解。
優游:悠閑。這里是寬裕的意思。
謀:籌劃。
這首絕句寫山中樵夫的生活,說他每天砍上一擔柴,賣后便夠了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磨快了斧頭,準備第二天再去砍柴。詩在表現藝術上有兩點值得贊賞:一是詩寫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沒有明說,通過“古渡”、“澗底”二詞,含隱不露地告訴大家;二是詩寫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謀”暗逗,說明樵夫天天如此,帶有典型性。這樣細微的構思,是宋人絕句的長處,也是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
詩人寫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場上來寫的呢?這點可以根據對詩的不同的理解來推敲解釋。如果著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謀”,則可如此解說:詩人認為樵夫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遠遠地挑到市上去賣,賣了錢只夠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又忙著磨快斧頭,為明天的生活考慮。再進一步擴大思維,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風下雪,他的“明日謀”豈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餓了。因此,詩人表現的是對樵夫辛勤勞累仍不能保證溫飽寄予同情,“頗優游”三字是有意調侃,發泄心中的不平。如果著眼于“盤纏一日頗優游”一句來推論,結果便完全不同了。中國古代詩人對隱居山中、水邊的自食其力逍遙容與的樵夫、漁翁一直抱贊賞企羨的態度,認為他們遠離擾亂紅塵,友麋鹿,伴煙霞,是最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西游記》第九回開場時,有一大段漁樵問答,對各自的逍遙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說明問題。蕭德藻正是從此出發,說樵夫隱居深山,遠離人間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夠了當天的用費,便不再煩心。回到家中,面對青山綠水,悠閑地磨著斧子。這樣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無憂無慮的心態,也是歷來文人始終向往而難以擁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詩人寫深山樵夫,正是對他毫無爭競、自得其樂的生活作出歌頌。“詩無達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解詩,只要不離題太遠,或帶著偏見去鉆牛角尖。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
蕭德藻。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后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擬庾子山詠畫屏風詩 其七。清代。張鶴齡。 窈窕排丹闥,回翔出鈿車。春旗拂岸柳,輕吹落山花。似出齊遄室,將宴楚章華。夷庚休畏險,峻坂隔褒斜。
避地白巖山中書懷。宋代。吳說。 胡虜憑陵甚,長驅青海邊。攜家遭困頓,憂國憤迍邅。不省歲月換,徒驚花草鮮。到頭蘇息否,灑淚問蒼天。
寄題水木清華亭。元代。宋褧。 僻地開三徑,荒山住一翁。棲遲瞰澄澈,結搆倚蔥蘢。畫檻穿黃蝶,芳塍散白豵。云湫龍恍惚,月砌鶴氋氃。破曉孤村日,號秋萬壑風。溪流明見底,巖樹潤通中。曳杖行霜果,褰衣檢露叢。稻花香入戶,杉葉勢侵櫳。穫罷平川迥,樵歸狹路窮。嵐迷峰上下,泉合澗西東。陂養魚千石,秧移地百弓。收成防雀鼠,種植聚奴童。薯蕷登秋課,禾麻驗歲功。要賓如鄭驛,遺子似龐公。物外心何遠,朝中信不通。坐從書帙亂,飲
歲末自嘲二首 其二。。錢之江。 一方丘壑力能專,短杖芒鞋適所便。偶遇畸人足清話,再臨明鏡各華顛。忘筌坐悅鳣鮪發,抉目待看陵谷遷。翻笑平生骨相俗,不堪顧影病梅前。
桃花舖。宋代。范成大。 老蕨漫山鳳尾張,青楓直干如攢槍。山深嵐重鼻酸楚,石惡淖深神慘傷。陰崖風生吹客急,草中枯株似人立。昳晡卓幕先下程,將士黃昏始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