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四首·其三。唐代。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弓箭沐浴著霞光,寶劍照耀著寒霜。
劍起案列的秋風,馳馬飛出了咸陽。
國土一角仍淪陷,天子沒有收河湟。
這種情況不改變,不擬回頭望故鄉。
少年行:古代歌曲名。
走:跑。咸陽:指京城長安。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黃河西部,當時為異族所占。
洋溢著愛國熱情的小詩,詩中抒發了詩人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極力渲染了詩人青年時期出征的豪邁氣概。弓箭在霞光中閃耀著光輝,寶劍照耀著寒霜,在凜冽的秋風之中,詩人馳出了京城,奔赴為國效力的疆場;這里,詩人的自我形象鮮明,報國的豪情壯志表現得十分充分。這首詩的后兩句,作者用詩的語言表示自己的決心,說只要國家的河追地區沒有收復,自己就不打算回頭望一望故鄉。這比漢代霍去病“句奴未滅,何以為家”(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話更進了一步。
這首詩先描寫,后抒情,兩者結合緊密。詩人把雕弓、寶劍、夜光、秋風,走馬等形象集中起來,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描寫之中充溢著詩人的報國熱情。抒情時,詩人抓住了對國土喪失的痛惜,直述以國為家,先國后家的決心。這首詩語言簡煉、生動,節奏感強。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學家。漢族,字殼士。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貞元七年 (791)登進士第。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懷節度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節度使鎮上。謚曰文。 ...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學家。漢族,字殼士。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貞元七年 (791)登進士第。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懷節度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節度使鎮上。謚曰文。
送許云程大行奉使還瓊為宮保海公營墓。明代。王弘誨。 清朝耆碩里中聞,敕葬新恩借使君。海上松楸覃雨露,日邊劍舄擁風云。茂陵遺草歸時奏,庾嶺寒梅到處芬。知是靈均門下客,大招何處擬騷文。
社日兩篇 其一。唐代。杜甫。 九農成德業,百祀發光輝。報效神如在,馨香舊不違。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
留別定國侄。明代。李孫宸。 從子吾家彥,氣骨負高奇。少小同鉛槧,古道相與期。及予返休沐,竹林日追隨。兩雛賴教植,余亦借箴規。茲余復行役,相別出江湄。江湄深且浩,不及中所私。予游云已倦,汝策未逢時。日月不待人,行路苦逶迤。鴳飛搶榆枋,鴻羽漸云逵。黽勉事功名,莫使嘆衰遲。
華陰二蓮歌 其四。清代。屈大均。 萬仞蓮花掛碧天,飛來蒼翠玉樓前。美人雙倚仙人掌,舞袖回風絕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