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嵩陽動十年,舊時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復見,三十六峰猶眼前。
夷門二月柳條色,流鶯數聲淚沾臆。
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陽路,惟余眷眷長相憶。
送楊山人歸嵩陽。唐代。高適。 不到嵩陽動十年,舊時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復見,三十六峰猶眼前。夷門二月柳條色,流鶯數聲淚沾臆。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山人好去嵩陽路,惟余眷眷長相憶。
不到嵩陽轉眼過去十年,從前隱居的心事已經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見,少室山的三十六峰還在眼前。
夷門的初春二月柳條泛綠,流鶯數聲令人熱淚沾衣。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來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陽路,只留下無窮眷念長久回憶。
楊山人:具體事跡不詳,李白亦有《送楊山人歸嵩山》詩,寫的應是同一人。嵩陽:隋唐時縣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時期改稱登封(今屬河南)。
動:近。
心事:指欲隱居嵩陽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謂不能實現。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猶眼前:依然還在眼前。
夷門:戰國大梁的城門。在今河南開封縣城內。戰國時魏國的賢士侯贏為夷門監者。
流鶯:鶯鳥。流,謂其鳴聲圓轉。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
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權統治。
眷眷:同睠睠,反顧的樣子,表示心里顧念很深。
參考資料:
1、周蒙,馮宇主編.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2: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08:620
2、呂樹坤,徐潛選注譯.新編·注釋·今譯唐詩一千首: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7.01:102
從詩中“夷門二月柳條色”一句,可以推斷出這首詩寫于大梁,因為夷門是戰國時代魏國都城大梁的東門。至于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作于天寶三載(744);有人認為李白與高適兩首同題詩,都是天寶四載(745)五月后所作。茲從天寶四載之說,但從詩中的“二月柳條色”推斷,此詩應是在該年春二月左右所寫。
參考資料:
1、劉常編著.高適: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43-47
高適。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爽。。弘歷。 一雨如期盡滌炎,山中颯爽十分添。花香鳥語無邊樂,近景遐觀取次拈。細霧常霏雙足底,輕云猶戀半峰尖。雄風披處心誠快,已見千村足碾?。
題劉幼云先生潛廬讀書圖。。陳曾壽。 我皇即位初,輔導資賢王。進賢宰相事,首舉講官良。妙選十二輩,劉侯何卬卬。燕坐抱冰翁,獨許侯文章。深心紀綱地,諷議回肝腸。稱嘆不去口,手撫霜髯長。哀哉元祐政,朝露事不常。陰壬遂漸進,群兒攬天綱。張公起抗爭,嘔血去堂堂。啁啾見孤鳳,百憂瘏一吭。處人骨肉間,苦口非激揚。至誠無不動,乍起旋迷盲。我時數周旋,相對憂旁皇。但言臣力竭,無藥回膏肓。天地猝翻覆,流言破斧斨。掩袂出國門,無狀徒自傷。終始義不負,此志日月光。幽幽東海廬,讀書穴匡床。龍潛自成德,天意方微茫。披圖感往事,北望涕浪浪。
次韻黃子馀惠雙井茶二首 其一。宋代。洪適。 荻花楓葉醉為鄉,每憶臨分一鼎香。枉費光陰驚老大,略無治行愧循良。歸心來往雞豚社,清思消磨雁鶩行。且喜弦歌馀樂地,好詩句句挾風霜。
疊韻酬洗奕倩。明代。湛若水。 長嘯聲聞塞兩間,紛紛萬有到來閒。淹留廿載成何事,空載大江明月還。
與朝陽山人張朝夜集湖亭,賦得各言其志。唐代。皎然。 洞庭孤月在,秋色望無邊。零露積衰草,寒螀鳴古田。茫茫區中想,寂寂塵外緣。從此悟浮世,胡為傷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