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
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
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
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寢,此愁當告誰。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
從軍詩五首·其三。魏晉。王粲。 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寢,此愁當告誰。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
隨軍千里去征戰(zhàn),討伐那盤踞東南的孫權(quán)。
船船相并沿著大江而下,夜晚將至還未抵岸。
眼前太陽半落西山,林梢上盡是夕陽的余暉。
兩岸的蟋蟀聲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鳥翩翩飛翔。
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凄凄愴愴讓我哀傷。
走下戰(zhàn)船登上那高處的陣地,草葉上的夕露沾濕了衣衫。
回身赴帳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悶訴給何人。
既然自己已參加了戰(zhàn)斗,怎么能時時掛念一己之私。
作戰(zhàn)中隨時獻出生命,這種道理怎可違背!
遐(xiá):遠。
東南夷:此處指孫權(quán)。
方舟:兩船并行。順廣川:沿大江順流而下。
薄暮:傍晚。未安坻:沒有安全靠岸,指船還在江中行駛。
西山:西邊的山。
桑梓:是征途中所見的桑樹和梓樹。
夾岸:河兩岸。
翩翩:飛翔的樣子,含輕盈自如之意。
多懷:思緒纏繞。
惻(cè)愴(chuàng):悲痛傷感。
防:堤岸。
回身:轉(zhuǎn)身。
服:從事。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戈指戟。干戈事,指戰(zhàn)事。
所私:指懷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感情。
即戎:用兵,交戰(zhàn)。
茲(zī):這。
參考資料:
1、陳宏天 趙福海 陳復(fù)興主編.《昭明文選譯注(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頁
2、廖晨星注譯.《古詩》:崇文書局,2007.12:第153頁
開篇二句“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點明從軍遠征的目的。作者是個胸懷大志的人,這次出征無疑為他提供了一個建功立業(yè)的好機會。因此,他對這次從軍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個“遐”字、一個“討”字,寫出了這次出征的浩浩蕩蕩、堂堂正正,顯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艱巨感和自豪感,從而為作品奠定了一個慷慨激昂的基調(diào),并成為全詩的主旋律。
然而詩人并沒有立即從正面抒寫自己的豪情壯志及令人神往的戰(zhàn)斗生活,而是筆鋒一轉(zhuǎn),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沿途的景物。這二句既寫出了從軍生活的緊張氣氛,又寫出了因離家愈來愈遠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惆悵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既是眼前的實景,又是詩人思鄉(xiāng)之情的自然流露。不僅如此,秋風中蟋蟀的哀鳴,暮靄下孤鳥的亂竄,更增加了內(nèi)心的凄涼與悲傷。詩人把暮色中的行軍、夕陽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鳥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機地編織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圖”。這樣的景物描寫,融情于景,以景寫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渾融一體,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面對如此凄涼景象,詩人的感受是:離情別緒,人皆有之,而出征的將士則尤為強烈。這是因為他們隨時都有可能橫尸疆場,即便能僥幸生還,也很難保證在戰(zhàn)亂頻繁的年代不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因此生離死別的痛苦不能不咬噬他的心靈。為了排遣悲傷的情緒,詩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著遠方的故鄉(xiāng),以至被秋露打濕了衣裳。登高不僅沒能銷憂,反而感到一股寒意陣陣襲來,感情的浪濤不停地在胸中翻騰,無法遏制。柔腸寸斷,難以成眠,甚至連個說心里話的人也沒有。詩人好像被孤獨、寂寞的氣氛所包圍,跌進了痛苦的深淵。這可以說是思婦游子的一種共同的心境。作品以簡潔、樸實的語言,形象地勾畫出抒情主人公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
但是作者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志士,決不會長久地沉溺在兒女之悲中。因此,詩人筆鋒又轉(zhuǎn),唱出了時代的音響:這猶如平地一聲驚雷,將作者從沉溺中驚醒,也如狂飆突起,噴瀉出慷慨激昂的情懷,悲傷、低沉的情緒蕩然無存。在國事與家事,事業(yè)與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擇。
慷慨悲涼,是建安詩人的共同特色,該詩就體現(xiàn)了這一鮮明的時代特色。作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很善于運用感情起伏的反差,來突出內(nèi)心的激情,這首詩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品先通過景物描寫,創(chuàng)造出一個典型的藝術(shù)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詩人孤寂、凄涼、悲愁的心境,使詩歌的情緒跌入低谷。接著急轉(zhuǎn)直上,又把情緒推向高潮:為了事業(yè)的成功,不惜拋棄個人的一切。可以說,這種落差越大,就越能突出詩人慷慨豪邁的情懷,也就越能增強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初仕劉表,后歸曹操。
衣冠禮拜出名家,嶺海重開寶樹花。聚會獨逢清夜月,淹留卻憶舊時華。
銀河遠帶龍?zhí)端鰸h光浮鳳嶺霞。回首故鄉(xiāng)思雨露,年年三月泛仙槎。
送龍門宗人殿鳳山始祖墓還里。明代。何文繪。 衣冠禮拜出名家,嶺海重開寶樹花。聚會獨逢清夜月,淹留卻憶舊時華。銀河遠帶龍?zhí)端鰸h光浮鳳嶺霞。回首故鄉(xiāng)思雨露,年年三月泛仙槎。
追贊耿侍御年伯。明代。畢自嚴。 大夫矯矯龍鵠姿,才華氣節(jié)傾當時。惠文柱后豪右避,埋輪都下豺狼悲。一朝南巡持繡斧,風凜霜冽和甘雨。明有法度幽鬼神,寧能希指濫網(wǎng)罟。浮云蔽日天聽高,江干澤畔空牢騷。仁人放麑誠不忍,獨秉三尺障洪濤。論定司徒還上書,賢奸皎皎列前除。炙手氣燄有時盡,保全忠讜論非虛。況看哲嗣紹前修,慰藉虞淵援魯矛。嗇前豐后較孰勝,且有竹帛光千秋。
論詩絕句四十首 其三十三 茶陵。清代。李希圣。 進士山東李中麓,子規(guī)江上陸滄浪。詩名相業(yè)供描畫,始信多才本不祥。
為許氏贈妾。明代。皇甫汸。 窈窕一佳人,鉛華世絕倫。花因解語艷,山入畫眉顰。寶髻隨時廣,羅衣逐態(tài)新。坐令幽谷里,無夜不生春。
建初弟來都省視喜極有感三首 其三。。彭桂。 更傳兒女意,盡解憶長安。索飯?zhí)淇澳睿瑺恳聞e自難。兩人今旅次,八口在江干。此際愁何似,秋風暮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