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動衰荷寂寞香,斷煙殘月共蒼蒼。
寒生晚寺波搖壁,紅墮疏林葉滿床。
起雁似驚南浦棹,陰云欲護北樓霜。
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
宿楚國寺有懷。唐代。趙嘏。 風動衰荷寂寞香,斷煙殘月共蒼蒼。寒生晚寺波搖壁,紅墮疏林葉滿床。起雁似驚南浦棹,陰云欲護北樓霜。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
清風吹動著這滿池塘衰敗的荷葉,只散發出淡淡的荷葉余香,被風吹散的孤煙和那殘缺不圓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廣闊天際下相互映襯,共同生出那凄靜又蒼茫的夜色。
入秋的夜總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頓生寒意,凄涼之感襲來,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搖撼著這楚國寺,屋外的紅葉也在獨自旋轉、飄零落地,也有那些誤落入屋內,散落在床塌之上。
不知何處的棹聲驚動了草叢中的睡雁,大雁紛紛從南浦中飛起,漫天的陰云籠罩在那高高的北樓之上,似乎是想要遮蓋那瓦片上的冷霜。
江邊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經枯敗荒蕪不見了吧,可憐了這八月的長安的漫漫長夜,該如何度過。
楚國寺:據《酉陽雜俎》記載:寺在長安晉昌坊。寺內有楚哀王等金身銅像。
壁:一作碧,碧波講。
南浦:在古詩詞中,南浦通常指水邊的送別之所,如“長亭”等,成為唐代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北樓:不知何指,唐詩中,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中有“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句。
江邊松菊:指故園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潔。暗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句意。
參考資料:
1、唐.趙嘏著;譚優學注 .《趙嘏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1
通過上述“白話譯文”的通讀理解,我們對全詩有了大致上的了解。該部分主要對其中的意象、環境和情感進行分析解讀。我們通過首聯、頷聯、頸鏈、尾聯四大塊進行鑒賞分析:
首聯中,詩人選用了冷風、衰荷、斷煙和殘月四個意象。衰荷一意象點明了此時已經到了夏末秋初的時節,“寂寞”一詞在這里是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用來描寫衰敗荷蓮的余香,其實是詩人自己內心寂寞,飄零無依的傷感。“斷煙”、“殘月”兩意象的巧妙組合,營造出秋意蕭瑟,云霧飄渺,凄清蒼茫的夜色,為全詩奠定下感傷、凄清的基調。
頷聯中較為突出的意象,便是“紅葉”。獨自飄零、旋轉無依的紅葉,從樹上凋落,看似在寫秋景,給人以悲秋之感,實則為詩人個人的象征,紅葉即詩人,詩人即紅葉。表明了詩人無人為伴的孤獨,人生的郁郁不得志,四處漂泊的傷感。見到此情此景,悲從中來,心中充滿了對現實的無可奈何之情。
頸聯中不出意外的運用到了“大雁”、“陰云”、“南浦”和“北樓”意象,這一意象在我們所閱讀過的詩歌中并不陌生,該意象的選取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即“送別詩”中的常用意象。那么此時獨自借宿在楚國寺的詩人要和誰作別呢?為何要分別呢?分別后又將去向何處?這一系列問題才應當是本聯的重點所在。首先我們知道如“詞句注釋”中第一個注釋中寫到,“楚國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銅像”,再結合詩人的生平,詩人胸懷壯志,年輕時便四處游歷,多次參加選官考試,為求功名而奔走。說明詩人是懷有一個能夠報效國家,施展才華的雄心的。但是屢次考試的失意,無人問津的落寞,讓他內心彷徨抑郁。此時作別的將是何物?既是作別楚國寺,更是作別過往,作別初心。大好年華的流逝,客游奔波的徒勞,孤寂艱辛的處境,凄涼迷惘的前景等等是否會讓他做出別樣的選擇?
尾聯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江邊松菊”的分析。如“詞句注釋”中對“江邊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園松菊,在漂泊途中,詩人回想故園的松菊,從中可以知道詩人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潔的象征,也表明了詩人不愿與世俗同流。尾聯中詩人再次點明時間、地點,漫漫長夜卻無人交談,內心孤苦、郁悶難解。
綜上所述,在本詩的鑒賞分析中,筆者主要對字詞、意象和修辭方法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入手,對詩人在詩中的情感抒發做出鑒賞,該觀點僅為筆者個人看法,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不斷完善。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
趙嘏。 趙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 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 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 一年后東歸。 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 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
贈老醫。明代。王恭。 賣藥囊中況有錢,長桑親訣舊曾傳。心知肘后岐黃秘,老向人間草木年。杏滿香林澄夕露,桔垂秋井漾寒泉。祗今黃發青山里,無那看云日醉眠。
同徐茂吳游白岳信宿紫霄樓 其二。明代。佘翔。 北斗天高不可從,靈巖壁立翠重重。松間此日來雙鶴,云里何年駐六龍。短褐朝元隨羽節,空山采秀躡仙蹤。日斜笑倚盧敖杖,谷口西風落暝鐘。
送春坊董正字浙右歸覲。唐代。馬戴。 去覲毗陵日,秋殘建業中。莎垂石城古,山闊海門空。灌木寒檣遠,層波皓月同。何當復讎校,春集少陽宮。
寓城西精舍贈洞文上人。清代。李鍇。 比鄰七十載,為客謝淹留。忍草自長碧,妙香時一浮。世情爭夢幻,佛面老春秋。愁絕斜陽外,誰家百尺樓。
古風二首 其一。宋代。周紫芝。 夜夢乘輕舟,掛席浮天池。天池亦何有,濤瀾靡津涯。中有三神山,樓觀何巍巍。晶熒白玉闕,彩錯黃金旗。紫皇遣天風,下吹仙人衣。仙人不知名,人言是安期。我欲就與語,弱水隔渺瀰。鼓枻方少前,風動輒去之。仙人不得見,遙睇忍言歸。愿言哀劬勞,舉手援塵姿。探囊得靈丹,往往分刀圭。使我生羽翼,桑榆增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