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í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63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279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312 |
1995年 | 317 | 1987年 | 313 | 1982年 | 307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85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皮姓主要源自:姬姓。
皮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卿士樊仲皮,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及《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期,魯獻公姬具的次子仲山甫,曾輔佐周宣王姬靜(姬靖)中興周王朝,因功受封于陽樊(樊邑,今河南濟源)。根據史籍《元和姓纂》的記載,“皮氏為周卿士樊仲皮之后。”而樊仲皮,就是建立樊國的那位仲山甫的后裔,曾承襲祖職,擔任過周王室的卿士。樊仲皮,名姬樊,字仲皮,由于在當時樊氏家族中排行老二,不能成為樊國的繼承人,因此他被分封在今山西省的河津縣一帶,后人就以他名字的末字來號稱其地為“皮氏邑”。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干脆就將該行政地域定名為皮氏縣。在樊仲皮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或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皮氏,為該支皮氏一族的最初之源。該支皮氏后來在天水郡(今甘肅天水、榆中一帶)發展為望族,并融合了許多北方游牧民族,是為運城皮氏,又稱天水皮氏、榆中皮氏、隴西皮氏等。
皮氏族人大多尊奉樊仲皮為得姓始祖。
皮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鄭國大夫子皮,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譜》記載:“出鄭大夫子皮。望出下邳。”春秋時期,鄭國的貴族大夫中有個人叫子皮,為執政上卿子展的兒子,接替父親為執政上卿,是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臣、相國。
在子皮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皮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皮氏后來在下邳郡(今江蘇邳縣下邳故城)一帶發展為望族,因此又稱下邳皮氏。
皮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八十五位門閥。當代皮氏人口在中國大陸人口約14萬左右,屬于人口稀有姓氏之一。
到了漢、晉、南北朝之時,皮氏族人已嶄露頭角,出了不少歷史上知名的杰出人物,東漢時期有著名的諫議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計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國時期有受劉備和曹操同聲贊揚的皮容;南北朝時北魏王朝中的名將皮豹子,北齊時以善于騎射見稱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十五卷的學者皮元等。
皮氏望居下邳(今江蘇邳縣下邳故城)、天水(今天甘肅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湖南益陽沅江皮氏一支在明朝景泰二年從江西省吉安府遷沅益,始祖為皮順彝,現子孫繁衍六千余人,堂號“天水堂”,因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后,自稱鹿門家風。益陽沅江皮氏族人在湖南湖北廣為繁衍。
湖南澧縣皮氏一支在明朝洪武二年從江西省吉安府遷澧,始祖為皮華五,現子孫繁衍數萬人,堂號“天水堂”鹿門家風。從清光緒十七年修譜以后,未統計人口發展情況,據說曾準備續譜,因國難當頭,難以為繼,只好作罷。
湖南湘鄉縣皮氏自江西豫章臨江府清江縣古亭團堂云溪江遷入,清嘉慶初年(1796年)遷至南熏鄉茶子坳(現湘鄉市白田鎮仁厚村花屋里)生息繁衍,曾祖--皮文章(1822年辭世),家族歷經200余年,子孫最盛時上千人;目前在湘鄉縣境內以白田人數最多。
重慶墊江皮氏一支先祖居天水郡(今甘肅天水、陜西北部一帶),繼后在豫章郡等地(今江西)耕讀繁衍,直至宋太祖元處,皮遠修率部份族人由豫章遷居湖北的麻城、孝感等地。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皮思明、皮思通奉旨由黃州(今湖北黃岡)率眾族人溯長江入四川。
山東莘縣古云鎮皮氏一支大約有一千多人;江西吉安市吉水縣皮氏一支有完整的族譜;湖北省宜昌市皮氏一支也有完整的族譜。
陜西眉縣湯峪皮家嶺。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鹿門堂:湖北洪湖、仙桃、潛江、嘉魚等。
桂林堂:湖南攸縣。
一、皮pí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縣、景縣、阜平,山東之平度、龍口,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峽江,廣西之灌陽、田林,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云:“出鄭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漁陽人,名將;北齊有皮景和,瑯邪人,尚書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陽人,有詩名。
二、皮
皮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時周大夫樊皮,字仲文,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為氏,見《風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時陳公族有皮氏。
3、春秋時晉獻公封趙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時鄭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見《姓譜》。
5、水、彝、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國,戰國時趙相。
郡望:天水、下邳。
皮姓古代名人
皮豹子北朝,北魏將領。漁陽人
皮日休唐朝,詩人
皮喜(425-483),豹子第八子。本名歡喜。史籍避諱改。文成時,以名臣子為侍御中散。孝文帝初,為平西將軍,仇池鎮將。經略隴西、漢中,數有戰功。轉散騎常侍、安南將軍、豫州刺史。在州飲酒廢事,被杖罰。卒。謚恭公。
皮景和北朝(521-575),北齊將領。后主時任侍中,天統二年至武平元年在位。瑯邪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人。少通敏,善騎射。初以親信事高歡,補親信副都尉。文宣帝天保初授通州刺史,后以襲庫莫奚功加左右大都督。廢帝乾明元年(560)除武衛將軍,兼給事黃門侍郎。后主天統元年(565)遷殿中尚書。二年除侍中。景和于武職之中兼長吏事,又性識均平,故頻有美授。后歷特進、領軍將軍、尚書右仆射、趙州刺史、洛州刺史。武平五年(574),以討陳戰功,進位尚書令。六年,病卒。
皮信隋朝(545-598),皮信,皮景和長子,瑯邪下邳人也。機悟有風神,微涉書傳。武平末,開府儀同三司、武衛將軍,于勛貴子弟之中,稱其識鑒。于并州降周軍,授上開府、軍正大夫。隋開皇中,卒于洮州刺史。
皮羅閣唐朝(697-748年),皮羅閣南詔國第一代國王,在位時期大敗東洱海蠻,設河東州。唐玄宗封皮羅閣為臺登郡王。729年2月,唐朝打敗吐蕃,攻下昆明鹽源(今云南鹽源)。六詔中的邆賧詔、浪穹詔、施浪詔及河蠻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詔、蒙巂詔及蒙舍詔(南詔)歸附唐朝。當時南詔實力最強,欲求一統六詔,唐朝為減輕與吐蕃接壤的邊患,支持南詔統一各部落。737年,唐朝派御史嚴正誨協助南詔攻下石和城、石橋城,占太和、襲大厘逐河蠻,之后又繼續兼并各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擊敗邆賧詔顛之托、浪穹詔俟羅君、施浪詔傍羅顛、越析詔于贈、蒙巂詔原羅,兼并五詔。唐王朝為皮羅閣進爵云南王,賜名蒙歸義。皮羅閣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區為基地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748年,皮羅閣去世。
皮光業五代(876-943),字文通,五代吳越詩人。襄陽(今屬湖北)人,出生于蘇州,皮日休之子。十歲能屬文,美容儀,善談論。曾任吳越武肅王錢镠浙西節度推官。吳越天寶九年(916),出使后梁,梁均王特賜其進士及第,且賜秘書郎。遷右補闕內供奉,尋兼兩浙觀察度支使。后晉天福二年(937),為吳越國宰相。天福八年(943)卒,謚“貞敬”。光業能詩,尤工文。計有功稱其文“辭文宏贍”(《唐詩紀事》)。著有《皮氏見聞錄》十三卷、《妖怪錄》五卷等,均佚。《全唐詩》存其斷句二,《全唐詩續拾》補二句。
皮究后漢,著名的諫議大夫皮究。
皮龍榮南宋(1211-1265),皮龍榮乃南宋三名臣之一。文天祥評價他:“晏殊之學問,楊億之文章,仲淹之聲名,器之之氣節”。南宋淳佑四年(1244)進士。皮龍榮乃南宋三名臣之一。
皮姓近代名人
皮定鈞中國人民解放軍名將,朝鮮戰爭建功
皮錫瑞清朝(1850-1908),清經學家。字鹿門,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光緒舉人。因崇尚今文大師伏生,所居題名“師伏堂”,故世人稱其為師伏先生。1890年主持湖南桂陽州龍潭書院講席。1892年主持江西南昌經訓書院。中日甲午戰后,憤《馬關條約》的喪權辱國,極言變法不可緩。1898年春,任南學會會長,主講學術,表現了救亡圖存的熱情。戊戌政變后,清政府下令革去他舉人身份,逐回原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晚年長期任教,并任長沙定王臺圖書館纂修。博貫群經,創通大義,今文經學造詣很深。所著《五經通論》、《經學歷史》是經學的入門書。他主張解經當實事求是,不當覺同妒真,對各家持論公允,為晚清經學大家之一。他工詩及駢文。著有《師伏堂叢書》、《師伏堂筆記》、《師伏堂日記》等。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鹿門堂:湖北洪湖、仙桃、潛江、嘉魚等。
桂林堂:湖南攸縣。
一、皮pí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縣、景縣、阜平,山東之平度、龍口,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峽江,廣西之灌陽、田林,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云:“出鄭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漁陽人,名將;北齊有皮景和,瑯邪人,尚書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陽人,有詩名。
二、皮
皮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時周大夫樊皮,字仲文,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為氏,見《風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時陳公族有皮氏。
3、春秋時晉獻公封趙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時鄭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見《姓譜》。
5、水、彝、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國,戰國時趙相。
郡望:天水、下邳。
一、皮pí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縣、景縣、阜平,山東之平度、龍口,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峽江,廣西之灌陽、田林,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云:“出鄭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漁陽人,名將;北齊有皮景和,瑯邪人,尚書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陽人,有詩名。
二、皮
皮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時周大夫樊皮,字仲文,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為氏,見《風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時陳公族有皮氏。
3、春秋時晉獻公封趙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時鄭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見《姓譜》。
5、水、彝、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國,戰國時趙相。
郡望:天水、下邳。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鹿門堂:湖北洪湖、仙桃、潛江、嘉魚等。
桂林堂:湖南攸縣。
一、皮pí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縣、景縣、阜平,山東之平度、龍口,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江西之崇仁、峽江,廣西之灌陽、田林,云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瑤族、傈僳族等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亦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俗通》云:“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樊仲皮,姓樊,名皮,字仲文。此以名為氏,系出樊姓。
2、《姓氏考略》注引《姓譜》云:“出鄭大夫子皮。”望出下邳。后魏有皮豹子,漁陽人,名將;北齊有皮景和,瑯邪人,尚書令;唐末有皮日休,襄陽人,有詩名。
二、皮
皮姓分布: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1%。
皮姓起源:春秋時周大夫樊皮,字仲文,為仲山甫之裔,其后以名為氏,見《風俗通》。樊皮,一作樊仲皮。
2、春秋時陳公族有皮氏。
3、春秋時晉獻公封趙夙于皮(故城在今山西河津西2里),后因氏。
4、春秋時鄭大夫子皮之后有皮氏,見《姓譜》。
5、水、彝、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皮姓名人:
皮相國,戰國時趙相。
郡望:天水、下邳。
[ 皮 ]字的同音字 - [ pi ]
[ 皮 ]的同部首字 - [ 皮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