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ì,de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93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無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無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內容來源于:www.anvalley.cn
地姓主要源自:風姓、姬姓。
地姓地姓起源一
源于風姓,出自伏羲氏后裔湯地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伏羲氏駕崩后,葬于山陽高平(山東金鄉縣),其墓曰:“太昊陵”,每至農歷2月2日龍抬頭之日,中華民族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民族領袖。而他的十個兒子,均以太陽鳥為圖騰,史稱“十日族”。在史籍《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者,即伏羲也。在《山海經》還記載:“宛來之風曰:俊”,宛為地名,指陳州,伏羲之都;風為伏羲之姓。
在史籍《三墳》中也記載:“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伏羲氏為湯古氏之子,所以在風姓中要保留族徽,為此風的古體字為“颺”。因十日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湯谷的主人。在史籍《海外東經》中證曰:“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裝組合為“早”字,早臨水而居曰“氵早(湯)”,亦稱“旸”,所以十日族以湯為姓。
在氏族部落分衍的過程中,湯姓又分衍出湯地氏。湯地氏的后裔嫡支取“湯”為姓氏,稱湯氏;而庶支則取“地”為姓氏,稱地氏,世代相傳至今。湯氏、地氏同宗同源,皆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地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氏為得姓始祖。
地姓地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邾國后裔茅地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宋朝學者羅泌在《路史·后紀》中記載:“……茅地氏……等,均是邾國之后。”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曹姓。
據《滕縣金石志》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東北八十里鳳凰嶺澗溝中,出伯俞父諸器 ……其中鬲、盤、匜等銅器銘文中,皆有邾字。“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邾,蜘蛛也,從黽朱聲。”邾國的“邾”字,無論在西周還是春秋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寫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據此,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郭克煜在其《邾國歷史略說》一文中認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國先人曾以蜘蛛為圖騰,建國之后,即以蛛為國名。后來,為書寫方便起見,改從邑朱聲之邾字,《邾公鐘》之邾字,正是這樣寫的。”邾國,在歷史典籍多有記載。史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史籍《左傳·文公十三年》(前614年)中記載:“邾文公卜遷于繹”。實際上在邾文公之前,邾婁國已經逐漸被分為三個國家,即邾、小邾(倪)和濫,歷史上被稱為“邾分三國”,時當在春秋前后。通常所說的邾國,不包括后兩者。當代學者王獻唐在其《邾分三國考》中,說其疆域大概為:“邾,在今鄒縣中部、南部,濟寧東境,滕縣北境,東、西、北三面界魯”。邾國經常受魯國的侵掠,史籍《左傳》中記載:“魯師入邾,邾人保于繹”;邾國也曾在反擊魯國的侵略中,“獲僖公胄,懸諸魚門”。彼此間的戰爭,不僅使黎民百姓蒙受苦難,而且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遂有“三遷”之舉。
從史書記載看,邾國早時定都于訾婁(今山東曲阜息陬),所以邾國亦稱邾婁國。二遷于邾瑕(今山東濟寧),但那里地勢低洼,被稱作“茅地”,常年要遭受水災的侵害。邾文公為避下就高,又三遷于嶧山之陽。至于遷都的實際原因,在史籍《左傳》中記載:“魯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于繹。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公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茍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于嶧。”嶧山之陽(今山東鄒城),地理形勢優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較肥沃,適于發展農業生產。邾文公遷定新都后,戰亂威脅大為減輕,洪水亦不再為患,邾國經濟得到發展,同時也奠定了今鄒城市行政區劃的基礎。
邾文公遷嶧后,有后裔留居邾瑕之地不隨,就地取姓為茅地氏,子孫后代在后來分別省文簡化為茅氏、地氏。
地姓地姓起源三
源于女真族,出自西夏時期鮮卑族昔比地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族昔比地氏,又作鮮卑氏、西壁氏,直接用鮮卑作姓,可見其確為鮮卑族之裔。
在史籍《新元史·太祖紀》中,就載有“有夏太傳西壁訛答”的記錄。今在甘肅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中發現的《西夏文題記》中,也記載有“西壁智海”。明朝時期河北保定的西夏文石經幢中姓氏為“西壁氏”的人物,就有九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近對西夏文史資料的整理、翻譯,鮮卑族西壁氏實際上是黨項族的一支,在西夏文字中稱之為“昔比地氏”,而“西壁氏”則是漢文史料中的稱謂。由于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西夏王朝于南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西夏末帝李睍寶義二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汗國滅亡后,黨項族人、鮮卑族人皆被蒙元政權劃歸為漢族來進行統治和管理,地位十分低下,“同獸畜,等漢蠻”。
在元朝時期,鮮卑族昔比地氏族人即多取漢姓,其中有以諧音漢字“地”為姓氏者,稱地氏,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融入在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地姓地姓起源四
源于臺灣土著,出自明清時期臺灣土著城地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城地,是明、清時期生活在臺灣中部山區的一支土著民族的部落稱謂,在清康熙年間按漢俗稱城地氏。關于城地氏的民族屬性,學者們一直未能明確其歸屬,大陸學者將其統歸為高山族,而臺灣學者不同意這種過于籠統的民族分類方法。但依臺灣學者的分類,歷來將臺灣土著民族按習俗與語言不相同所劃分的九個族群,即:阿美族人、泰雅族人、排灣族人、布農族人、卑南族人、魯凱族人、曹族人、賽夏族人、雅美族人中,一直也未明確城地氏一族的民族屬性。
在城地氏族人中,有簡稱城氏、地氏者,在戶籍、學籍、履歷等中也普遍使用簡化單姓,但在其宗祠族譜中依然記載為城地氏復姓。
地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有復姓城地氏簡稱地氏者,名列第一千八百九十三位,以鄒城為郡望。
今地氏族人大多分布在山東省的濟寧市一帶地區。
鄒城郡:即今山東省濟寧市下轄鄒城市。商朝時期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于該地,國號邾,附庸于魯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始設騶縣,隸屬薛郡,基本沿襲邾國封境,新莽時期一度廢騶縣設騶亭,后不久恢復。至北齊時期廢平陽縣。隋朝時期廢高平縣后,騶縣境域大致東北起尼山、昌平山;西瀕泗河,西南至鳧山西麓,南陽湖畔;南抵界河;東括鳳凰山。唐朝初期初改騶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宋神宗熙寧五年~元豐六年(公元1072~1083年)曾將鄒縣設置為鎮,宋元豐七年(甲子,公元1084年)復設鄒縣,明清沿襲。明嘉靖四年(乙酉,公元1525年)出版的《鄒縣地理志》記載:“地方二百余里,縱廣七十里,橫一百五十里”。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公元1611年)出版的《鄒縣志》記載:“四境仍三百里,廣一百里,袤八十里。東南至滕縣卞莊迤東黃家莊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滕縣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縣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濟寧州圈里界七十里,魚臺界七十五里;西至濟寧州、滋陽縣橫河集迤西泗河東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陽縣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縣鳧村迤北苗家莊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泗水縣界南信集以東土門村五十里,費縣界七十五里”。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出版的《鄒縣鄉土志》記載:東至東圈里九十里入滕縣界;西至業莊三十五里入濟寧州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入滕縣界;北至鳧村二十五里入曲阜縣界;東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縣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陽縣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魚臺縣界;東北至三教灣六十五里入泗水縣界。四境周三百余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民國時期,鄒縣境域基本沿襲清末。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鄒縣境內正式建立人民政權至建國初,鄒縣周圍邊區曾設過幾個縣級行政區,境域多次變動: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10月,設立鳧山縣,轄鄒縣落陵、太平、石墻、郭里四個區(丙戌,公元1946年4~10月,撤鳧山縣期間又劃回鄒縣)。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0月,將鄒縣十一區撤銷,十二區劃歸曲阜縣;將第三、七、九區和蘆山區劃歸泗水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將澹臺墓至小疃一帶及泗河以西共四十六個村劃歸滋陽縣(今山東兗州)。1949年8月,將鄒縣尚河區八十個村莊、張莊區的三十三個村莊劃歸新設的白彥縣;將鄒縣連青區兩個聯防共二十三個村莊劃歸滕縣;同時,落陵區及石墻區一個聯防共六十一個村莊又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其城前區九十一個村莊及尚河區八十個村莊劃歸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其石墻、郭里、太平三個區的三十三個鄉、一百七十六個村莊又劃歸鄒縣;同時把郭里區北部的北薄、南薄兩鄉及黃路橋、路家莊、小莊、馬坡等村莊劃屬新設的微山縣。1958年10月,將香城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四個小鄉的三十三個村莊及看莊公社的唐樓、后棗、榆園、張莊、楊莊、小萬院六個村莊劃歸滕縣。1959年,東安上村由曲阜縣劃歸鄒縣。1960年12月,將尼山水庫區的蘇家村、趙家村、王家村、劉家樓、東魯源、西魯源、黃土、李家寨八個村劃歸曲阜縣。1968年9月,又將尼山水庫區的張馬莊、新村、南王、東龍、西龍、長座、東官、西官、顏母莊、宮家樓十個村劃歸曲阜縣。此后,鄒城市境域至今未有變化。
鄒城堂:以望立堂。
一、地dì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山、陽泉,新疆之塔城,浙江之景寧,云南之瀘水等地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據《群輔錄》注云:“黃帝臣有地典,為地姓之始。”
2、其據《姓考》云:“地,后魏夷姓。”此或出自鮮卑族。
二、地
地姓分布:明時河南南陽府有此姓,今大陸乃有此姓。
地姓起源:
1、相傳為黃帝臣地典之后,見《群輔錄》及《姓源》。
2、北魏時夷姓,見《姓考》。當系地連氏、地倫氏所改。
地姓古代名人
地母至尊民間神靈信仰之一,臺灣道教推崇為信道者祭拜的主要神靈。地母祭祀由來已久,中國古文化早就有天為陽、地為陰的觀念,它是由先民的土地祭祀和女性崇拜演化而來的。地母在古代也稱為“地祇”,在先民的觀念中原和“天公”并列為開天辟地的造物主。,后土皇地祇,又稱地母元君、尊稱后土娘娘。源于母系社會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全稱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滋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相傳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臺,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明嘉靖丙辰歲秋重刻的后土祠廟像圖,有“后土皇地祇”之言,直稱后土為皇。“后土”之稱始于春秋,其身份、來歷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說法。漢代列入皇朝祀典,為歷代帝王所沿襲。宋徽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宋史·本紀》卷二二)宋代時,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抵”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后土娘娘又稱地姥娘娘、地母娘娘、地母元君、虛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等。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萬物之母,也是民間信仰的大地女神。天地動靜,陰陽互根。天欲化物,陰陽交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陰陽孕化,氣運成塵,塵有玄道,精微聚合,漸始初生,生生之類,人立其中。后土神的產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她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后土神的產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俗稱“后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臺,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道觀并設后土殿。民間建后土娘娘祠,每年農歷十月十八日相傳是后土娘娘圣誕日,隆重祭祀之。她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鄒城郡:即今山東省濟寧市下轄鄒城市。商朝時期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于該地,國號邾,附庸于魯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始設騶縣,隸屬薛郡,基本沿襲邾國封境,新莽時期一度廢騶縣設騶亭,后不久恢復。至北齊時期廢平陽縣。隋朝時期廢高平縣后,騶縣境域大致東北起尼山、昌平山;西瀕泗河,西南至鳧山西麓,南陽湖畔;南抵界河;東括鳳凰山。唐朝初期初改騶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宋神宗熙寧五年~元豐六年(公元1072~1083年)曾將鄒縣設置為鎮,宋元豐七年(甲子,公元1084年)復設鄒縣,明清沿襲。明嘉靖四年(乙酉,公元1525年)出版的《鄒縣地理志》記載:“地方二百余里,縱廣七十里,橫一百五十里”。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公元1611年)出版的《鄒縣志》記載:“四境仍三百里,廣一百里,袤八十里。東南至滕縣卞莊迤東黃家莊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滕縣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縣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濟寧州圈里界七十里,魚臺界七十五里;西至濟寧州、滋陽縣橫河集迤西泗河東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陽縣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縣鳧村迤北苗家莊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泗水縣界南信集以東土門村五十里,費縣界七十五里”。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出版的《鄒縣鄉土志》記載:東至東圈里九十里入滕縣界;西至業莊三十五里入濟寧州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入滕縣界;北至鳧村二十五里入曲阜縣界;東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縣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陽縣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魚臺縣界;東北至三教灣六十五里入泗水縣界。四境周三百余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民國時期,鄒縣境域基本沿襲清末。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鄒縣境內正式建立人民政權至建國初,鄒縣周圍邊區曾設過幾個縣級行政區,境域多次變動: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10月,設立鳧山縣,轄鄒縣落陵、太平、石墻、郭里四個區(丙戌,公元1946年4~10月,撤鳧山縣期間又劃回鄒縣)。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0月,將鄒縣十一區撤銷,十二區劃歸曲阜縣;將第三、七、九區和蘆山區劃歸泗水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將澹臺墓至小疃一帶及泗河以西共四十六個村劃歸滋陽縣(今山東兗州)。1949年8月,將鄒縣尚河區八十個村莊、張莊區的三十三個村莊劃歸新設的白彥縣;將鄒縣連青區兩個聯防共二十三個村莊劃歸滕縣;同時,落陵區及石墻區一個聯防共六十一個村莊又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其城前區九十一個村莊及尚河區八十個村莊劃歸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其石墻、郭里、太平三個區的三十三個鄉、一百七十六個村莊又劃歸鄒縣;同時把郭里區北部的北薄、南薄兩鄉及黃路橋、路家莊、小莊、馬坡等村莊劃屬新設的微山縣。1958年10月,將香城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四個小鄉的三十三個村莊及看莊公社的唐樓、后棗、榆園、張莊、楊莊、小萬院六個村莊劃歸滕縣。1959年,東安上村由曲阜縣劃歸鄒縣。1960年12月,將尼山水庫區的蘇家村、趙家村、王家村、劉家樓、東魯源、西魯源、黃土、李家寨八個村劃歸曲阜縣。1968年9月,又將尼山水庫區的張馬莊、新村、南王、東龍、西龍、長座、東官、西官、顏母莊、宮家樓十個村劃歸曲阜縣。此后,鄒城市境域至今未有變化。
鄒城堂:以望立堂。
一、地dì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山、陽泉,新疆之塔城,浙江之景寧,云南之瀘水等地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據《群輔錄》注云:“黃帝臣有地典,為地姓之始。”
2、其據《姓考》云:“地,后魏夷姓。”此或出自鮮卑族。
二、地
地姓分布:明時河南南陽府有此姓,今大陸乃有此姓。
地姓起源:
1、相傳為黃帝臣地典之后,見《群輔錄》及《姓源》。
2、北魏時夷姓,見《姓考》。當系地連氏、地倫氏所改。
一、地dì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山、陽泉,新疆之塔城,浙江之景寧,云南之瀘水等地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據《群輔錄》注云:“黃帝臣有地典,為地姓之始。”
2、其據《姓考》云:“地,后魏夷姓。”此或出自鮮卑族。
二、地
地姓分布:明時河南南陽府有此姓,今大陸乃有此姓。
地姓起源:
1、相傳為黃帝臣地典之后,見《群輔錄》及《姓源》。
2、北魏時夷姓,見《姓考》。當系地連氏、地倫氏所改。
鄒城郡:即今山東省濟寧市下轄鄒城市。商朝時期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于該地,國號邾,附庸于魯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始設騶縣,隸屬薛郡,基本沿襲邾國封境,新莽時期一度廢騶縣設騶亭,后不久恢復。至北齊時期廢平陽縣。隋朝時期廢高平縣后,騶縣境域大致東北起尼山、昌平山;西瀕泗河,西南至鳧山西麓,南陽湖畔;南抵界河;東括鳳凰山。唐朝初期初改騶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宋神宗熙寧五年~元豐六年(公元1072~1083年)曾將鄒縣設置為鎮,宋元豐七年(甲子,公元1084年)復設鄒縣,明清沿襲。明嘉靖四年(乙酉,公元1525年)出版的《鄒縣地理志》記載:“地方二百余里,縱廣七十里,橫一百五十里”。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公元1611年)出版的《鄒縣志》記載:“四境仍三百里,廣一百里,袤八十里。東南至滕縣卞莊迤東黃家莊界七十五里,東南至滕縣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縣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濟寧州圈里界七十里,魚臺界七十五里;西至濟寧州、滋陽縣橫河集迤西泗河東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陽縣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縣鳧村迤北苗家莊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泗水縣界南信集以東土門村五十里,費縣界七十五里”。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出版的《鄒縣鄉土志》記載:東至東圈里九十里入滕縣界;西至業莊三十五里入濟寧州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入滕縣界;北至鳧村二十五里入曲阜縣界;東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縣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陽縣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魚臺縣界;東北至三教灣六十五里入泗水縣界。四境周三百余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民國時期,鄒縣境域基本沿襲清末。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鄒縣境內正式建立人民政權至建國初,鄒縣周圍邊區曾設過幾個縣級行政區,境域多次變動: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10月,設立鳧山縣,轄鄒縣落陵、太平、石墻、郭里四個區(丙戌,公元1946年4~10月,撤鳧山縣期間又劃回鄒縣)。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0月,將鄒縣十一區撤銷,十二區劃歸曲阜縣;將第三、七、九區和蘆山區劃歸泗水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將澹臺墓至小疃一帶及泗河以西共四十六個村劃歸滋陽縣(今山東兗州)。1949年8月,將鄒縣尚河區八十個村莊、張莊區的三十三個村莊劃歸新設的白彥縣;將鄒縣連青區兩個聯防共二十三個村莊劃歸滕縣;同時,落陵區及石墻區一個聯防共六十一個村莊又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其城前區九十一個村莊及尚河區八十個村莊劃歸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其石墻、郭里、太平三個區的三十三個鄉、一百七十六個村莊又劃歸鄒縣;同時把郭里區北部的北薄、南薄兩鄉及黃路橋、路家莊、小莊、馬坡等村莊劃屬新設的微山縣。1958年10月,將香城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四個小鄉的三十三個村莊及看莊公社的唐樓、后棗、榆園、張莊、楊莊、小萬院六個村莊劃歸滕縣。1959年,東安上村由曲阜縣劃歸鄒縣。1960年12月,將尼山水庫區的蘇家村、趙家村、王家村、劉家樓、東魯源、西魯源、黃土、李家寨八個村劃歸曲阜縣。1968年9月,又將尼山水庫區的張馬莊、新村、南王、東龍、西龍、長座、東官、西官、顏母莊、宮家樓十個村劃歸曲阜縣。此后,鄒城市境域至今未有變化。
鄒城堂:以望立堂。
一、地dì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之大山、陽泉,新疆之塔城,浙江之景寧,云南之瀘水等地有分布。漢族、傈僳族姓氏。《續通志·氏族略》收載。《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據《群輔錄》注云:“黃帝臣有地典,為地姓之始。”
2、其據《姓考》云:“地,后魏夷姓。”此或出自鮮卑族。
二、地
地姓分布:明時河南南陽府有此姓,今大陸乃有此姓。
地姓起源:
1、相傳為黃帝臣地典之后,見《群輔錄》及《姓源》。
2、北魏時夷姓,見《姓考》。當系地連氏、地倫氏所改。
[ 地 ]的同部首字 - [ 土 ]部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