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
(1) (形聲。從心,今聲。本義:常思;思念,惦念)
(2) 同本義
念,常思也。——《說文》
天念爾祖。——《詩·大雅·文王》
不念昔者。——《詩·邶風·谷風》
不念舊惡。——《論語》
念悲其遠。——《戰國策·趙策》
念鬼。——《史記·陳涉世家》
念母勞家里。——《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念蒙君實。——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因念黃山當平生奇覽,而有奇若此。——《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3) 又如:念誦(念叨);念恤(掛念憂慮);念舊(不忘故舊);念思(懷念);念想(想念);念一(思念大道);念戀(思念愛戀)
(4) 思考, 考慮
顧吾念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又如:念慮(思考);念咎(反省過失);念思(考慮)
(6) 引申為憂慮
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泛瀾。——唐· 韓愈《齪齪》
(7) 愛憐 。如:念酸(嫉妒)
(8) 哀憐,可憐
念竇娥身首不完全。—— 關漢卿《竇娥冤》
(9) 紀念 。如:念心兒(紀念品);念信兒(紀念品)
名詞
(1) 想法;念頭
一念之貞。——清· 袁枚《祭妹文》
愛汝一念。——清· 林覺民《與妻書》
(2) 又如:概念;觀念;信念;雜念;邪念
(3) 同“廿”。二十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與妻書》
(4) 又如:念余年(二十多年)
(5) 佛教名詞。法相宗別境之一。指記憶
念謂于緣明記不忘。——《俱舍論》
(6) 姓
動詞
(1) 誦讀,按字讀出聲
欲為《論》,念張文。——《漢書·張禹傳》
(2) 又如:念詞(念臺詞或道白);念咒(念誦自認為可以產生神奇力量的神秘語句);念曲(唱歌而聲無抑揚);念奴(唐天寶長安妓女,以善歌著名。后用以泛指歌女);念奴嬌(詞牌名。其調高亢)
念【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畫:8畫,部外筆畫:4畫
《唐韻》奴店切《集韻》《韻會》《正韻》奴玷切,音
。《爾雅·釋詁》思也。《疏》常思也。《釋名》念,黏也。意相親愛,心黏著不能忘也。《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又《小爾雅》無念,念也。《詩·大雅》無念爾祖。
又姓。西魏太守念賢。
又《轉注古音》葉人九切,音狃。《書·洪範》汝則念之。葉下咎受。《六書精蘊》人當念所當念者,故從今。《正譌》俗作念,非。念字原字今下作丅。
念【卷十】【心部】
常思也。從心今聲。奴店切
(念)常思也。方言曰。念、思也。又曰。念、常思也。許云。懷、念思也。左傳引夏書曰。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從心。今聲。奴店切。七部。
◎ 粵語:nim6
◎ 客家話:[客英字典] ngiam5 [寶安腔] ngiam3 | ngiam5 [梅縣腔] ngiam5 [東莞腔] ngiam5 [客語拼音字匯] ngiam4 [沙頭角腔] niam5 [陸豐腔] gniam6 [臺灣四縣腔] ngiam5 [海陸豐腔] ngiam6
◎ 潮州話:niam6 niam7 [潮州]liam6 liam7 [澄海]niang6 niang7 , rih8 riab8(j?h jiap)[澄海]riag8(ji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