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形容一味順從附和,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見。
英be obsequious;
⒈ 后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虛與委蛇,佯應而不置可否。
引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 曰:‘唯唯,否否,不然?!?br />裴駰 集解引 晉灼 曰:“唯唯,謙應也;否否,不通者也。”
錢鍾書 《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五八》:“蓋不欲逕‘否’其説,姑以‘唯’先之,聊減峻拒之語氣。”
巴金 《霧》八:“老頭子的話似乎就不會有完結的時候。青年只是唯唯否否地應著。”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的岳父照例地以為不可。卻又怕他的‘姑老爺’的脾氣發作,就對他唯唯否否,弄得他十分不快。”
沙汀 《淘金記》二:“白醬丹 意味深長的向他瞄了一眼,唯唯否否的哼了一聲。”
⒈ 應對之詞。
引《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唯唯,否否,不然。」
⒉ 虛與應付的態度,只應聲而不作主張。
1、自知犯了錯的二皇子,唯唯否否的思籌了一會兒,終于在心里嘆口氣“唉,火是自己放的,最好還是自己救去。
2、看到契訶夫筆下的那個唯唯否否的七等文官的形象,使人感到在沙皇俄國的社會里,人性被歪曲得多么厲害啊!
3、牛不喝水強按頭,這不是強人所強,又是什么?自知犯了錯的二皇子,唯唯否否的思籌了一會兒,終于在心里嘆口氣“唉,火是自己放的,最好還是自己救去。
4、因為你經學功底深厚,所以朕特地問你,你應該闡明得失,指出為政的要點,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懷疑恐懼。
5、認識他的人都知道,陳略十分的文靜,那是一種讓人十分的無奈的靦腆,遇人唯唯否否,不敢高聲語,行事鼠首僨事,恐驚身邊人。
6、李老漢見他年紀輕輕的一個公子哥兒模樣,哪里肯信,卻也不敢公然說不信,嘴上唯唯否否,臉上神色卻是不是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