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質樸本真而不加文飾的。
英simple and unadorned;
⒈ 質樸純真,不加文飾。
引《北史·酈道元傳》:“道慎 弟 道約,字 善禮,樸質遲鈍,頗愛琴書。”
宋 曾鞏 《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志銘》:“人孰宜之,以夷易也;物孰誠之,以樸質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七郎》:“武 與語,言詞樸質,大悅之。”
郭小川 《閃耀吧,青春的火光》詩:“我們為什么不能使我們的外表和心靈變得又純潔又樸質。”
質樸,純真,不矯飾。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古者人民樸質,饑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
《陳書·傅縡傳》:“樸質其心,行不言之教。”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賢母辭拾遺鈔》:“﹝村人﹞拾得 至元 鈔十五錠……頃間果見尋鈔者,村人本樸質,竟不詰其數,便以付還。”
郭沫若 《文藝論集·<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原始人的生活,最單純,最樸質。”
⒈ 誠樸率真,不浮華。
例如:「他家財萬貫,但多年來不但生活樸質,而且樂善好施。」
近樸素
反麗都
1、紫羅蘭永恒的美麗還有美德和樸質;仙人掌象征著堅強。
2、沒有想象中鑲金帶銀,樸質的好似一塊黑布裁剪而成,但上面不時閃爍的鐵黑色光華,讓人不敢小覷。
3、黃昏的夕陽昏昏沉沉的劃過男生的臉龐,是那么柔和而舒服,男生在余暉下卻是顯得那么得純真而樸質。
4、晨光熹微,孫艾也是早早的就是起了身,晚上是被安排在一處空著的閑庭,這閑庭看上去小,但是五臟俱全,有著一個樸質的庭院,院中修竹蔥郁,也是極為雅致。
5、浮世喧嚷,濁塵蔽目。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勢必早晚都會成為盲心人。行存于世悲哀度日卻全然不知。知足,知愛,才能知生命的樸質本源。人心都滿是破洞。洞外是暖膩的浮光,洞內是隱忍的真相。
6、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