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茍且求安,無原則地寬恕別人。
例姑息養奸。
英appease;
⒉ 遷就,縱容,不加限制,出于照顧或好心腸而遷就或容忍。
例不姑息兒子。
君子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禮記·檀弓上》
英tolerate; indulge;
⒈ 猶茍安。
引《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鄭玄 注:“息猶安也,言茍容取安。”
《資治通鑒·唐肅宗乾元元年》:“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
胡三省 注:“姑,且也;息,安也;且求目前之安也。”
王闿運 《湘綺樓論文》:“人病在好名欲速,偷懶姑息。”
葉靈鳳 《女媧氏之遺孽》:“我不知他之也甘心這樣姑息相處,果因了何事!”
⒉ 無原則的寬容。
引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德宗 自復京闕,常恐生事,一郡一鎮,有兵必姑息之。”
《元典章·刑部二·系獄》:“晝夜桎梏則恐致慘傷,姑息任情則或生不測。”
《儒林外史》第八回:“人家請先生的,開口就説要嚴;老夫姑息的緊,所以不曾著他去從時下先生。”
⒊ 謂寬大。
引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二:“如今民主政府行的是寬大政策,我要求你們姑息姑息,擔待擔待,留著我這條小命。”
⒋ 猶婦孺。姑,婦;息,小兒。
引《尸子》卷下:“棄黎之言而用姑息之謀。”
⒈ 過于寬容、放縱。
引《儒林外史·第八回》:「人家請先生的,開口就說要嚴;老夫姑息的緊,所以不曾著他去從時下先生。」
近溺愛 縱容
反撻伐
⒉ 茍且偷安。
引《后漢書·卷四三·朱暉傳》:「申納諸儒,而親其忠正,絕其姑息。」
英語excessively tolerant, to overindulge (sb)?, overly conciliatory, to seek appeasement at any price
德語abwiegeln, beschwichtigen, etw. zu sehr tolerieren (V)?
法語tolérer, se montrer conciliant envers
1、他太善良了,乃至姑息養奸鑄成大錯。
2、對于那此怙惡不悛、作惡多端的罪犯,一定要嚴懲不貸,決不姑息。
3、你只能直接揭開他的面紗,不留面子。這是心理病,嚴重時會把食物藏起來,不讓家人看到,多發生老人身上,有時還會故意向臨居訴說吃不飽,引起誤會。這種情況,你越是裝作不知道,他發展得就越嚴重,不要姑息,揭發是最好的治療辦法,但要注意口氣,不要一下子就傷了感情。
4、舍不了孩子套不了狼,不要姑息這點錢,除非你不想做教師,不然遲早要考過的。
5、對危害社會的害群之馬,我們決不能姑息。
6、我是盾,永遠矗立在危險的前線,寸步不離;我是劍,永遠向邪惡揚眉出鞘,絕不姑息;我是長城的一塊古磚,永遠捍衛我身后的這片土地,時刻堅守。我們只為我們的家園,我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