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終于,最后。
⒈ 終于,最后。
引《楚辭·天問》:“齊桓 九會,卒然身殺。”
朱熹 集注:“卒,終也。”
⒉ 突然;忽然。
引《莊子·列御寇》:“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史記·滑稽列傳》:“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卒然相覩,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
唐 王昌齡 《贈宇文中丞》詩:“車服卒然來, 涔陽 作游子。”
《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船過了 宿遷,入了 黃河,卒然大風刮將出來,船家把捉不住,頃刻間把那船幫做了船底。”
⒈ 突然。
引《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宋·蘇軾〈留侯論〉:「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近忽地 忽然
1、食過多則結(jié)積,飲過多則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飲,大饑不大食,恐血氣失常,卒然不救也。
2、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3、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立具也。
4、他卒然暴走,吼道“諸位,和他廢話什么?看我現(xiàn)在就替離火宗,鏟除這個孽子!”。
5、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鬬,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