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羇旅”。寄居異鄉。指客居異鄉的人。
⒈ 亦作“羇旅”。
⒉ 寄居異鄉。
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齊侯 使 敬仲 為卿,辭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預 注:“羇,寄;旅,客也。”
《史記·陳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擔,君之惠也。”
唐 韓愈 《又與柳中丞書》:“夫遠徵軍士,行者有羇旅離別之思,居者有怨曠騷動之憂。”
宋 陸游 《六言》詩之四:“壯歲京華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⒊ 指客居異鄉的人。
引《周禮·地官·遺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
鄭玄 注:“羇旅,過行寄止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涉務》:“江 南朝士,因 晉 中興,南渡 江,卒為羈旅。”
《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二年》:“機 以羇旅事 穎,一旦頓居諸將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龔自珍 《臺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詞:“吳 棉已把桃笙換,流光最驚羈旅。”
⒈ 寄居他鄉。唐·戴叔倫〈客夜與故人偶集〉詩:「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也作「羇旅」。
引《聊齋志異·卷一·嬌娜》:「羈旅之人,誰作曹丘者?」
⒉ 寄身他鄉的旅客。也作「羇旅」。
引《文選·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一二》:「羈旅無疇匹,俛仰懷哀傷。 」
1、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
2、流落異國近二十年的孤軍羈旅,漂泊他國有家而不能回的寂寞游子,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終于再見當年記載自己全部光榮和驕傲的旗幟,一瞬間二十年滔滔歲月流水而過,恍惚間皎皎少年還是昨日,再回首舊人不在,兩鬢已霜。天下歸元。
3、或借酒澆愁,輕歌曼舞,醉生夢死,或寄情山水,羈旅天涯,佳章紛沓。
4、身為羈旅之臣,陛下不降罪便已經是萬幸了,哪里能承受得其陛下如此重的厚禮接待,實在令微臣誠惶誠恐。
5、兩本靡靡之音,詞意萎靡,閨房淫褻,羈旅狎妓,沽名釣譽,才情不高,意趣不高,純任天籟,專主情致,浮夸少實,皮厚中虛,讀不得,讀不得!
6、但這次不一樣,實實在在的泥土香味從遠處飄過來,讓這個羈旅的女子,有一種想哭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