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刪去不必要的文字。
英reduce;
⒈ 猶刪除。常指文字。
引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今若破合雜俗,次比種稷,刪削不急……將來達者觀之,當美於今之視 周 矣。”
《宋史·刑法志一》:“自 檜(秦檜 )專政,率用都堂批狀、指揮行事,雜入吏部續降條冊之中,修書者有所畏忌,不敢刪削。”
明 胡應麟 《詩藪·古體下》:“太白 《懷素草書歌》誠為偽作,而校者不能刪削,以無左驗故。”
魯迅 《華蓋集續編·再來一次》:“去年編定《熱風》時,還有紳士們所謂‘存心忠厚’之意,很刪削了好幾篇。”
1、這篇文章巨鰲戴山較多,要再刪削一下才好。
2、“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后一致的人。
3、善于刪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雖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來;善于鋪陳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辭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來愈明顯。
4、刪削和添加那個劇團的成套備演劇目,雖然沒有創作整部劇久卻也使之煥然一新。
5、利用粒子數守恒和“兩點模型”,計算了在有摩擦的情況下,刪削層中等離子體的密度分布、度分布和雜質輻射的功率損失。
6、修改在整體上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修辭定義、修辭格的刪削和增添方面比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