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有機物因霉菌生長而變質、變色。
英go mouldy; become mildwed;
⒈ 有機質滋生霉菌。
引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八:“定睛一看,原來是一箱子發霉的面包。”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人簡直要發霉似的。”
⒉ 比喻思想陳舊或行為墮落。
引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八:“在 梁子安 的眼里, 朱行健 不過是一個發霉的背時的紳縉;喜歡出頭說話,然而誰也不會覺得他的話有多少分量。”
⒈ 東西受潮后,表面生出一種灰黑色的毛狀物,稱為「發霉」。
例如:「天氣再不放晴,東西都要發霉了。」
1、糧食潮濕要及時晾曬,否則容易發霉。
2、過年的這兩天,更是熱鬧極了,走親訪友去拜年,不亦樂乎。我收到了不少新年禮物,可走親戚免不了帶禮物的,可禮尚往來。因此,真正吃到這個禮物的還不知要等到什么時候,有時一盒點心等打開時已經發霉了。不過,春節的飲食還真是豐富。幾天的暴飲暴食害的我肚子疼。看來“民以食為天”,真有道理。
3、腰酸背痛腿抽筋,身心俱疲腎太虧,幸好十一來救駕;向遠去的塵埃敬個禮,發霉的心事向流水,放松呼吸溜溜馬,快快樂樂渡十一。
4、我祝你蛋糕發霉,越吃越肥,出門被車撞。回家被蛇咬。
5、冬天,小草都枯死了,像發霉的布。
6、民盟辦公室的水泥墻上糊著發霉的地圖,電力供應時有時無。同志們激動萬分,而昂山素季面色平靜,淡定從容,宛若飄自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