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屈身;貶抑。
⒉ 扭曲;曲折。
⒈ 屈折:屈身;貶抑。
引《莊子·駢拇》:“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陸德明 釋文:“謂屈折支體為禮樂也?!?br />漢 王充 《論衡·率性》:“猛氣消損,驕節(jié)屈折。”
《新唐書·楊再思傳》:“公位尊,何自屈折?”
宋 葉適 《鄭景元墓志銘》:“世常病 景元 負氣不屈折,故不用,殆豪士哉!”
清 黃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風雨之夕,屈折篷底,躑躅泥淖,故行者為甚難。”
⒉ 扭曲;曲折。
引北周 庾信 《擬連珠》之二三:“蓋聞性靈屈折,鬱抑不揚;乍感無情,或傷非類。”
唐 柳宗元 《鈷鉧潭記》:“其始蓋 冉水 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br />宋 洪邁 《容齋隨筆·桃源行》:“近時 胡宏 仁仲 一詩,屈折有寄味。”
⒊ 屈?。邯q歪曲。
引清 方苞 《<春秋直解>序》:“蓋屈摺經(jīng)義以附傳事者,諸儒之蔽也?!?/span>
⒈ 彎曲、曲折。
例如:「臺風過后,滿園都是屈折了的花草?!?/span>
⒉ 光線或聲波射入密度不同的物體,而變換行進方向的現(xiàn)象。
1、古英語是屈折變化的語言,缺少介詞和冠詞。
2、漢語的語序為主謂賓,句子中的每一個詞,無論處于句子里還是句子外,還是句子中任何位置,都沒有任何變化;英語作為屈折語,語序和漢語一樣也是主謂賓。
3、句子中詞與詞的語法關系,詞的語法作用,主要的不是依靠語序或詞尾的屈折變化,而是依靠助詞或助動詞等粘著成分來決定的。
4、屈折語素作為語法標記表示詞的語法意義,屈折語素只限于詞綴。
5、厲鬼不能奪其正,利劍不能折其剛。出自:明·謝榛《四溟詩話》剛正耿直的品質(zhì)不為邪惡威武所屈折。
6、在古英語中,填充詞直接由動詞從屈折語素位經(jīng)連續(xù)提升進入補語連詞位來構(gòu)成疑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