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部隊運動時位于最后。
英bring up the rear;
⒈ 行軍時走在最后。 《后漢書·張宗法雄等傳贊》:“張宗 裨 禹,敢殿后拒。
引江、淮 、海、 岱,虔劉寇阻。”
《舊唐書·杜伏威傳》:“出則居前,入則殿后,故其黨咸服之,共推為主。”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家丁》:“﹝ 李如松 ﹞家丁 李友昇 者,積勞已至副總兵,隻身殿后戰歿, 如松 始得脫。”
李烈鈞 《辛亥革命與督贛時期》:“整裝已竣,命 楚豫 艦長乘馬先行,余率小部殿后。”
⒉ 泛指居后。
引宋 梅堯臣 《胡公疎示祖擇之盧氏石詩和之》:“入探虎穴誰為難,辭通造化方能敵。殿后吾雖膽力強,獨鞭疲馬終無益。”
⒈ 行軍時,列于隊伍之后,含有掩護作用。
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正末云)?魯肅休惜殿后。」
1、含元殿后,位于中軸線上的一座原已建成的宮殿的鋼架也被切割拆毀,橫七豎八扔在一邊,所種的樹木也被拔出躺在基座下邊。
2、平臺的位置大概在今天北京故宮的保和殿后面,就是兩個小后門。
3、殿后五祖七真像移于殿左,十王殿、三官祠位于殿右。
4、魏勝獨立難支,箭盡援絕,只得令步卒居前,騎兵殿后撤退,遺憾的是在撤至淮陰東十八里處時,不幸中箭墜馬而死,年僅四十五歲。
5、魔族軍隊撤退時戰陣齊整、防守嚴密,先行者不躁,殿后者不懼,誠然是天下精兵,倘若人主擇善而從之,天下盡在彀中爾!
6、話分兩頭,空悟從禪室內退出來后,戴上竹笠,披起蓑衣,沖著伽藍殿后面的僧舍叫了聲“云空、云色,隨我來!”。